在灿若星辰的文物世界里,独轮车极不起眼,没有宫廷饰物的精美华丽,也不因稀有而价值连城,更不曾像伟人器物那样润泽着名气。它只是一件普通的运输工具,古老而简陋。它生于人民,用于人民,最终因见证了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永载史册,成于人民。人民赋予了它永恒的价值和丰富的内涵。它作为历史的见证,也将永远向人们展示那段辉煌的历史。
车轮滚出的生命线
70年前,当60万人民解放军云集淮海前线,誓与国民党军南线80万重兵集团决一死战的时候,摆在解放军指挥员面前的难题是:60万大军的后勤供给该如何完成?谁都知道,这是淮海战役解放军能否取得全胜的关键。
毛泽东说,人民战争靠人民。
淮海战役的基础是小农经济,淮海战场分布于农村,这决定了解放军的后勤保障任务只能依靠人民群众用肩挑、车推的方式来完成。战争的需要选择了独轮车。确切地说,当新中国的缔造者们决定了这将是一场伟大的人民战争的时候,独轮车——这一古老原始的运输工具,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东起黄海,西至豫西,北自山东渤海,南达苏北江岸,纵横两三千公里的土地沸腾了。车轮滚滚,人欢马叫,千千万万大车队、小车队,汇成一股股洪流,向淮海战场的中心奔涌。亲身经历了淮海战役的陈毅深情地写下《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运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
淮海战役运输任务相当繁重,前方作战物资需求,仅粮食一项,战役后期前方每天要供应350万至500万斤,相当于一个大型城市一天的粮食消耗。战役运输线之长,条件之艰苦,更是前所未有。从山东根据地运粮,运输线绵延数千里,途中山丘绵延,水网密布,又值秋冬之交,冬天的泥泞,秋天的雨,为运输增添了重重困难。担任运输任务的群众缺衣少穿,据莒南县运输团的统计,全团2800人,43%的民工没有棉裤穿,50%民工没有鞋子穿。而他们使用的工具是最原始简陋的小车、牛车,80%-90%的运输任务是靠肩挑、手推的方式完成的。然而,正是他们,冒风雪、战严寒、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将9.6亿斤粮食和300万吨的弹药物资运往了前方,保证了前方供给。
543万民工,相当于九个民工支援一个战士作战,88万余辆大小车,可从南京并排两行排到北京,9.6亿斤粮食,足够一个中等城市吃上5年,这些数字构成了多么宏伟壮观的人民战争的画卷!有人认为未来战争打的是“后勤仗”,更有人将战争的补给线称为生命线,那么,淮海战役的生命线正是千千万万独轮车的车轮滚压出来的。
战后,陈毅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独轮车和它主人的故事
早在西汉时,独轮车就诞生了。《三国志》的作者将独轮车的发明权归于诸葛亮,大概是想以诸葛亮的智慧增添独轮车的神奇。我国独轮车的发明比欧洲早了整整1000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的结构未改,功能依旧,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足以证明其无与伦比的实用价值。今天,独轮车正逐渐从中华大地上消失。唯有那些参加过革命战争的独轮车成为纪念馆中珍贵的文物,满载着它和它主人的故事,鲜活地存在着。
唐和恩,山东莱阳县人,1948年秋天,他参加了支前小车队,担任队长。临出发时,他带上了旧社会要饭用的打狗棍,准备当拄杖。他带领他的小车队冒风雪,忍饥寒,日夜奔走。平时,他们吃的是三红——红高梁、红胡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给子弟兵吃,有时连红高梁面也舍不得吃,就换上豆腐渣充饥。运粮途中,遇到雨雪天气,他们就把棉袄脱下来盖在粮食上,宁愿自己受冻,也不让军粮淋湿;遇到大河,他们就抬着小车,涉水渡河,怕绕道过桥耽误时间;遇到敌机轰炸,他们也总是先隐蔽粮食,再疏散队伍。唐和恩的小车队辗转在外5个多月,行程5000多里。队员们每人只有一双鞋子,一路上,他们几乎是光着脚推车,脚上的血泡连着血泡,走一步疼一路。千里运输线上,流下了他们多少血和汗!
唐和恩把自己走过的地名,刻在了一根小竹竿上。一米多长的小竹竿刻下了他们走过的山东、安徽、江苏等三个省88个城市和村庄的名称。这不是普通的里程记录,这是数百万民工支援前线的缩影,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生动体现。
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支前厅里,陈列着一辆“功劳车”——泗水县运输团运粮的独轮车。该运输团一次接受6天运粮9万斤的任务,结果3天运粮11万斤,提前3天超额两万斤完成任务。没有更多关于泗水运输团的详细资料,但确切的数字,足以向我们展示他们运粮的艰辛,让我们对独轮车和它的主人肃然起敬。
很难说独轮车本身成就了什么,我们将永远铭记的是他们——推车的人,他们才是真正创造历史的人。
走近独轮车
走近独轮车,我们将走近历史和未来。
独轮车的内涵极其丰富,作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的最为生动有力的见证,它展示出了足以照亮未来的一切——人的精神与价值、智慧与情感,社会的前进动力与历史的发展规律。
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含泪送战场,独轮车的主人们以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对生活的信念追求,以生命的张力对抗生活的压力,以牺牲的精神与奉献的情怀,完成人类运输史上的空前壮举,这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政治财富。
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创造奇迹,谱写辉煌?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时指出:“淮海战役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这说明人民选择了共产党,都站在共产党这一边。”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在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大决战中,人民紧紧跟随共产党,用实际行动展示出人民的选择。
得民心者得天下。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淮海战役已过去70年,但历史昭示却将永远照亮时代星空,鞭策我们心怀“为什么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淮海之问,激励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好人民的江山,好好回报人民”的嘱托,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作者系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编研文保处处长)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