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这个名字就与中国革命史、中国青年运动史紧密相连。这位36岁即于南京雨花台慷慨就义的烈士,在他短暂辉煌的人生求索路上,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宽广视野观察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革命理论,满怀希望眺望新社会。在当今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历史性变革的重要时期,恽代英的思想与精神,仍具有跨越时空的现实价值和恒久生命力。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行者
恽代英,原籍江苏武进,1895年生于湖北武昌。1913年,恽代英考入武汉中华大学预科,1915年进中华大学文科攻读中国哲学。学生时代的恽代英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武汉地区五四运动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经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变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三个阶段,致力于探索革命真理,追求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
恽代英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之一。他翻译了恩格斯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部分章节(译名为《英哲尔士论国家的起源》)。之后,他受《新青年》杂志委托,翻译了考茨基《阶级争斗》一书。他撰写大量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革命道路早期积极探索者。恽代英对中国革命理论、中国革命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进行不懈探索,有自己的见解。他明确指出,中国首先应该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内打倒压迫人民的军阀,对外打倒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认为“帝国主义是一戳便穿的纸老虎”。
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推动者。恽代英一直不断探索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1923年6月,他在给当时团中央负责人的信中写道:“不顾全国经济状况大不相同的情形,于是每有要求是实际无法遵守的”。他还在《新建设》杂志上尖锐地批评一些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偏好“不研究政治与国情的空谈”的倾向。
早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践行者。他主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是要谋全体人民的利益和政治,不是要谋任何优等阶级利益的政治”,国民革命是为了谋取“占国民大多数的工人、农民的利益”,强调中国革命只有依靠工农群众、发动工农群众,才能取得成功。
乐做青年的启蒙者
恽代英重视并善于组织青年人,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人人都应该做太阳系,教他周围的人做行星,教行星周围的人做他的卫星。卫星进而为行星,行星进而为太阳系,如此轮回,便是改造中国的方法。”
恽代英提出“以学术治事业,以事业修学术”。青年不但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为饱学之士,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为此,他提出青年求知必须注意四件事,即“要懂得社会与个体的真关系;要知道社会需要什么即它需要的程度怎么样;要知道什么学术可以为社会供给什么需要,到什么程度;要知道自己的心性、能力、地位、机会,最合宜为社会供给哪一种需要”。
恽代英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一直高度重视依靠广大青年和群众的参与来宣传马克思主义。他组织倡导先进青年联合创建利群书社,利用学校课堂直接向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些都成为宣传革命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群众的有效形式。
他担任主编的《中国青年》是向广大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最初发行量只有3000余册,到大革命高潮时达到3万多册,成为进步青年的“良师益友”。
“在大革命前后的青年学生们,凡是稍微有些进步思想的,不知道恽代英,没有受过他的影响的人,可以说没有。”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撰文这样回忆恽代英。
无愧时代的思想者
在36岁的短暂人生中,恽代英留下了近300万字的遗著,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哲学思想。恽代英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先有经验,后有智识,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人的智识也不断发展,因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他的历史观包括无神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等。
政治思想。恽代英对中国社会及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任务、前途的认识极其深刻。他认为,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产业无产阶级最富于革命性,要做其他阶级的“中心与领导人”;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农民哪一天觉醒,改造的事业便是哪一天成功”。中共“三大”期间,他特别强调要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
经济思想。恽代英明确主张“中国亦必化为工业国然后乃可以自存”。他强调,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国内封建军阀是帝国主义利益的代理人。
军事思想。恽代英参与领导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是中共党内最早认识到武装斗争重要性的杰出领导人和人民军队及政治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早在1922年9月,他就提出“我们要赶快组织作战的军队”。他强调军队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是要“努力使他做成人民的军队”。他要求每个学员区队中加设一个指导员,“代替政治部做工作”,这实际上都为中共“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军事只是完成政治任务的工具”等原则奠定了基础。
文化思想。在“五四”时期,恽代英就揭示了新闻的定义,即“记事”,用“简明之笔,将已发生而社会应知晓的事实,条述之”。他认为,革命报刊是无产阶级的宣传工具和战斗武器,具有指导、宣传和组织革命群众的巨大作用;新闻必须真实且具有可读性;必须坚持依靠群众办报办刊。在文学思想方面,恽代英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坚决反对洋八股,号召青年作家从“象牙之塔”和“亭子间”走向社会生活,投入到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去,创造出革命的文学。
教育思想。恽代英一生的革命生涯与教育活动紧密相连。恽代英论及教育的遗著有近百篇,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平民教育到职业教育等,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
1931年4月29日,恽代英走完了人生最后的历程。临刑前,他写下了气吞山河的绝命诗:“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正如周恩来所说:“中国青年热爱的领袖——恽代英同志牺牲已经19年了,他的无产阶级意识,工作热情,坚强意志,朴素作风,牺牲精神,群众化的品质,感人的说服力,应永远成为中国革命青年的楷模。”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