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要想解其精髓、悟其要义,需要从四个层面去把握:大视野、大主题、大方略、大担当。
大视野:新思想因新时代而兴
任何理论都不会凭空产生,总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产物。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时代背景。
一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之“新”。做个留心身边事的人,你就可以对时代潮流发展走势有所感悟、有所体会。网店成为人们购物的首选,网约车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多个国际性峰会在中国举办。仅以这几例,就可以看到中国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正在迎来又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之“新”。第一个伟大斗争就是经济斗争,“打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第二个伟大斗争是反腐败斗争。当前腐败现象主要体现为“四高”:高发性、高金额化、高复杂性、高危险性。必须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建设廉洁政治。第三个伟大斗争就是军事斗争。这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各个层面,从太空到海洋,从现实世界安全到虚拟世界安全。第四个伟大斗争就是与民族分裂主义的斗争。要确保在新的形势下民族问题能够相对合理地得到解决,巩固统一大局。在所有的斗争中,还有一项极端重要的斗争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意识形态领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世界上有不少因为在意识形态领域打了败仗而亡党亡国的例子。
三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之“新”。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这意味着中国经济要摆脱并根治“旧常态”留下的顽疾,如长期改革滞后形成的“体制病”、宏观失衡“综合症”。要准确理解“经济新常态”内涵,杜绝几种误读倾向:其一,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不是一个事件,不要用好或坏来判断。其二,新常态不是一个筐子,不要什么都往里面装。其三,新常态不是一个避风港,不要把不好做或难做好的工作都归结于新常态。
四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之“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应对党治国理政重大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越是靠近世界舞台中心、越是接近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越大。如今,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国家治理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都前所未有。此时,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要求我们党从自身执政能力建设上实现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关键一跃”。
大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必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主线。新思想的学思践悟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条中轴线。
要清楚认识到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直接的来源。要掌握这段历史及其伟大成就、基本经验、积极成果,要梳理清楚其中的基本规律和主线。只有这样,才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继往开来、不断创新发展,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要清楚认识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认识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即改革开放前30年,与改革开放后40年,二者是一脉贯通、继承发展的关系。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要清楚认识到中国近代以来170多年的奋斗历程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样形成和发展,怎么样产生出来。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围绕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主题探索奋斗。第一个主题就是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即反帝反封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带领人民把这件历史任务完成了,标志就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主题完成一次重要的转换,即为争取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斗争。
要清楚认识到社会主义500年的历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历史变革。列宁创建了第一个苏维埃共和国,使得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形态转变成了实践。一大批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民主主义国家产生,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从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反复与曲折,夯实了我们对世界社会主义前途的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也向世界展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无限可能。
要清楚认识到中华文明5000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该说社会大同、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一些思想萌芽,在我们中华文明里面不乏其例。求大同、奔小康,追求共同富裕、共同幸福,追求和平发展的道路,而不是强大起来以后称霸和压迫弱小民族,这样的一些理念是深深印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我们不可多得的,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重要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支撑我们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自信力量。
大方略:富有实践伟力的治国理政智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极为深邃的执政理念和逻辑缜密的执政方略。
“中国梦”。凝聚各族人民“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在上任之初就鲜明提出中国梦的概念。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及“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既是一个形象化的概括,也是一个理论性的创新。
“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国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有方法有步骤的,“两个一百年”就是引领我们在各个领域工作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即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即到2049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三大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仅把我国东、中、西部区域、板块联结起来,为调速换挡中的中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澎湃动能,也是把中国和世界联结起来的“大动脉”,为艰难复苏中的世界经济提供了“中国机遇”和“中国方案”,提振了世界信心,彰显了大国担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重大战略布局的提出,实现了党的理论指导的许多新突破。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有重大战略意义,不能单个的简单相加,而是共同构筑一个相互渗透和关联的统一有机体,环环相扣、互相嵌入,不可分割、不可偏废,每一个“全面”相互关联、层层递进。
“五大发展理念”。“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谋求新的发展必须确立新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就如问诊把脉后开出的良方,拨开纷繁复杂的社会表象,找准打通“奇经八脉”的根源。
大担当: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着重提高五种思维能力。
一是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在重大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要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政策时要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做到善于把解决具体问题与解决深层次问题结合起来,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善于把局部利益放在全局利益中去把握,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眼前需要与长远谋划统一起来,不能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善于把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结合起来,不能闭目塞听、固步自封。
二是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考察一人一事,一要放眼具体环境结构,二要观之于历史长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要用深远的历史眼光、深厚的历史智慧和深邃的历史思维,来分析现状、认清趋势、把握未来。
三是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敢于、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四是创新思维能力。所谓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落实到宣传工作中,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创新。“习式语言风格”为何风靡全社会,其关键是习近平总书记讲出了老百姓需要听的真心话、大实话,把“高大上”的治国施政理念讲的很“接地气”,清新质朴、内涵深刻。
五是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有备才能无患。底线是不可逾越的警戒线、是事物质变的临界点。善于运用底线思维,防患于未然,才能赢得工作的主动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意涵丰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准确理解、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注意在全面性和系统性上下功夫,把握内在联系,避免零碎地研究,防止断章取义、各取所需;要注意在历史性和一贯性上下功夫,总体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理论渊源和内在逻辑;要注意在前瞻性和超前性上下功夫,开展整体性学习,做好学习的统筹规划,优化议题设置,健全学习长效机制。
(作者系新华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党委书记,新华报业传媒集团董事长。本文荣获2018年全国优秀理论宣讲报告)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