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三知”:思政教育协同新机制

发布时间:2019-03-11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史国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单一主体的教育并非能有效实现育人目标,易产生教育失灵现象;多主体教育若不能有效协同甚至相互冲突,易产生教育低效现象。所以,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对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关键时期的大学生进行引领,有效推进全过程、全员、全方位育人非常重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新机制的建构

协同学理论即协同合作之学,是处理复杂系统的一种策略。该理论强调发现与控制影响系统变化的关键变量,从而保障系统有序高效运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教育者充分了解与研判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与思想特征,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两者之间形成同频共振互动关系是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的关键。

因而,教育者应走进大学生的课堂、宿舍、食堂,以三进的方式直面大学生的不同日常空间,在空间上形成一体化协同行动。其中,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教育者实现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的主要空间;学生宿舍是学生思想、学习、生活交流最为频繁最为密切的空间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形态嵌入生活形态的重要空间;食堂作为一个空间的社会性意义在于,它是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呈现的本真世界之一,是见证身体的存在感空间,如高校可以根据一个学生在食堂的消费频率与消费内容来发现和理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学生宿舍,拓展到食堂,本质上是通过空间结构上的协同,以深切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与道德实践、学习信念与学习目标、生活需要与个性化追求,努力做到知思想、知学习、知生活的内容协同。

南京工程学院近年开展的三进三知主题教育活动正是这样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新机制,通过进课堂、进宿舍、进食堂的协同实践来达成知思想、知学习、知生活协同育人目标。是指学校党员干部和优秀教师党员走得去,是教育者对学生日常世界的深层倾听、了解和反思的主动姿态。包括教育者后成为学生生活困难的关心者、学生矛盾纠纷的调解者、学生欢乐喜悦的分享者、学生人生成长的引领者;包括教育者后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保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整合、协调与改进,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与利用,提升育人成效和满意度。的价值手段,的价值目标。三进三知是教育者协同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空间,通过师生间知情知心式互动实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宣传、心灵沟通和引领成长功能的一种协同新机制。

“三进三知”协同新机制的意义与逻辑

第一,协同新机制的意义。三进三知协同新机制中,一方面,来自于各部门各条线的党政领导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教研室主任、知名教授与新生班级建立对接联系,成为班级第二班主任。从三进三知育人主体的结构来看,这是一个能在工作上契合、资源上整合、力量上联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突破了各主体间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孤立和分散状态,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多限于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界限,形成一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整体性协同育人平台另一方面,教育者走进学生课堂、宿舍、食堂三位一体的交流空间,创造了更加情境化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思想需求侧与思想教育供给侧的动态调整与均衡。而且,三进三知中的育人主体来自于学校各个条线各个岗位,在思想、知识与经验上占有相对优势地位,有利于形成覆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宿舍文化、网络交流、创业创新等层面的全方位教育路径,形成多领域的互动协同育人新特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协同新机制的逻辑。一是工作目标的同构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心的是高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高校以人才培养为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人在其本质上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处在一个开放的交往网络中的人。所以,高校每个岗位都内含直接或间接引导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目标。以学生为本,促进大学生成为有理想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中国精神、有能力素养的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各部门、各条线、各岗位多元目标中的共同目标。目标的同构性是三进三知协同育人的前提条件。二是教育资源的贯通性。在三进三知协同机制中,育人主体来自于不同岗位和学科专业背景,可以为学生协调或提供多样化资源,如信息资源、管理服务资源、考研升学资源等。各个岗位上资源的开放交叉和流动共享,又会促进新资源的生成,这构成协同育人的合作基础。三是教育方法的关联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本身是多样的,不同育人主体注重的方法也是多元的,如高校团委注重体验式教育方法、科研部门注重学术探讨方法、宣传部门注重媒体和仪式引领方法、体育部门注重情境感受式引导方法。这些方法彼此有差异,但在作用对象、资源运用等方面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嵌入的,具有差异的共生性。这构成了协同育人的创新逻辑,因为协同就是在差异中通过合作与竞争而实现整体涌现的新动力。

“三进三知”协同新机制的操作性路径

第一,制度化协同路径。从组织架构来看,三进三知协同机制形成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统筹协调、二级基层党组织有效执行的工作体系;达成了辅导员、思政教师与党政领导干部、优秀学科教师、管理人员之间的横向合作,这是一种纵横通达的网格化协同工作方式。从政策话语来看,三进三知协同机制通过活动实施意见、实施方案、评价考核、激励督导等一系列制度规范,明晰各个岗位育人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边界与作为,避免协同中的碎片化与相互推诿,促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积极有序的协同参与。

第二,深度互动协同路径。三进三知协同新机制中,作为第二班主任的校领导、党政领导干部等主体,与辅导员、班主任主体,与作为接受主体的大学生之间形成协同互动关系。首先,这种互动是持续的。第二班主任与对接联系班级之间保有从入校到毕业的大学全周期互动交流,这是一种长期的思想引领实践;其次,这种互动是相互尊重的。第二班主任担当的是班级学生发展的诊断者、建言者、陪伴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不是学生发展的干涉干预者。惟其如此,各主体间才会形成互惠知识分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的最优同步式深度互动,各主体间才能真正在价值上达成共识。

第三,育人资源协同路径。三进三知育人资源的协同路径是指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共同目标,打破资源在部门、空间等方面的限制,运用排列组合、归类综合、联结拓展等方式,将各级行政部门的纵向资源,同一层次不同部门的横向资源,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交互资源连通起来,形成优化共享、互惠同步的一种资源整合路径。在三进三知活动中,各育人主体既充分利用自身在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地位;同时积极开发拓展校外资源,共建共享社会资源,并将其投入于所对接的班级或院系,从而创新协同育人资源的广度与深度。

第四,个性化教育协同路径。个性化教育是尊重学生差异与个性,发掘学生生命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教育。从三进三知协同机制的运行实际来看,班级边缘学生是育人主体进行个性化教育的主要群体,它包括日常交际中的沉默者、课堂环境中的隐形人、公众视野的躲避者和班级决策的低参与者等。三进三知活动中的育人主体与辅导员、班主任一起,遵循教育承认正义原则,将爱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承认形式,倾听因为家庭背景、身体疾病、心理适应等原因而不能很好融入集体的学生心声,接纳他们的情感,为其提供合适的成长空间与方式。这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丰富性、尊重生命价值多样性的人文关怀品格。

 

 (作者系南京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原文刊载于《江苏高教》2018年第9期,此处有删节。

责任编辑:冷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