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是中央巩固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重大部署。作为全省首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县区,淮安市洪泽区紧扣“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目标定位,坚持“三个导向”,做好“四则运算”,高起点打造,高质量推进,努力在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上走在前列。
针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历史遗留问题多、部门壁垒厚、产业支撑弱的现状,必须紧扣“三个导向”提升建设质量,即聚焦主业,无论格局、方式、机构发生怎样改变,始终把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基层意识形态主阵地不偏离,把思想宣传作为融媒体中心“主动脉”不动摇;服务群众,把更多的流量、镜头、版面留给群众,让更多的通道成为满足群众需求、引导服务大众的平台;提升效益,兼顾公益性要求和市场化规律,以社会效益带动经济效益,实现效益全面提升。要把这“三个导向”作为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初心”和“准星”,持续发力,精准用力,深处着力。着重做好四项工作:
做好“加法”,在资源整合、力量聚合上下功夫
“融”的前提在“加”,没有“加”就谈不上“融”,就不可能催生新生力量。推动“平台+”。策应县级机构改革,整合区广播电视台、区宣传信息中心、区政府网站等主流宣传阵地和区直部门、镇(街道)所办的网站、微信账号、客户端等平台,以及区委宣传部承担的新闻外宣网络业务性宣传职能,组建区融媒体中心,化零为整,握指成拳,打造县级媒体宣传的“独角兽”。推动“职能+”。由单向度的宣传向多元化的服务平台拓展、向全领域的产业发展延伸,更多承担起地方政务服务、公共服务、民生服务、文化娱乐等功能,创设服务项目,研发服务系统,开辟服务窗口,做足服务文章。加挂区传媒集团牌子,支持将可以开放的数据、信息、服务等优先向融媒体中心开放,支持将公共广告资源向融媒体中心倾斜,支持承办本地政府性重大活动,增强造血功能,推动良性发展。推动“保障+”。在去年新增500万元财政支持资金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将设备购置维护、重点融合项目、基础人员保障等费用全部纳入预算,实行足额“兜底”,努力解决融媒体中心建设发展的后顾之忧。
做好“减法”,在转型提质、全面提效上下功夫
“融”的关键在“减”,通过媒体布局、工作流程改造再造,实现精准高效传播,提升引导和服务能级。一方面,减少资源消耗,聚力打造“一微一端”。改变县域媒体分头采访、分散传播格局,推行一组记者、全媒采集,提升工作效率。邀请专家团队策划包装,集中优势兵力,集聚优质资源,打造一个微信公众号和一个客户端,让“洪泽声音”唱得更响、传得更远。另一方面,精简内设机构,重点组建“六个中心”。按照融媒体运行规则,减少管理层级,重新创设内部科室,将原先分散在相关部门的近20个科室,归并设置采访中心、编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技术中心、经营发展中心、综合服务中心6个核心部门,围绕“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全媒传播”,重构策采编发网络,再造策采编发流程,建立全媒体内容管理系统,形成符合新闻规律的运转架构。
做好“乘法”,在壮大实力、扩大影响上下功夫
“融”的目的在“乘”,运用杠杆原理,力争倍增效应。用活互联网这一杠杆。坚持“互联网+微传播+融媒体”的理念,培育壮大龙头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从融媒体产品采集端开始,注重与互联网相切合、相匹配,做到高水平制作、精细化打造,以此提升宣传的精准度和传播的抵达率,更好地引领主流舆论。撬动市场侧这一杠杆。紧盯市场需求,增强服务用户意识,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用户体验,在细致服务中开发新市场、提升附加值。转变经营方向,从单一性广告创收向商务、会展、节庆及电商服务等综合性经营转变,培植新增长极,筑高增收平台。把握开放性这一杠杆。始终以开放的理念引领融媒体中心建设,对上接入高端资源,加盟省市主流新闻平台矩阵,建立联动网络,开展紧密合作,实现借梯登高、借力传播;对内打通信息渠道,尤其是贴近基层和群众需求,集合各类可供服务的信息资源,实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增强媒体的黏性和互动性,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做好“除法”,在思路创新、革故鼎新上下功夫
“融”的难点在“除”,针对突出瓶颈,破除固有壁垒,切实推动区融媒体中心在守正创新中强起来。破除思想壁垒。始终把做好“人”的文章摆在突出位置,树立激励导向,传导全媒思维,塑造团队文化,推进被整合媒体思想融合、文化融合、价值融合、目标融合,真正实现人融心融力融。破除技术壁垒。依托省广电总台荔枝云平台的技术力量,打通化解原有的采集系统不兼容、编辑模式不兼容等技术壁垒,进一步提升操作的便捷性、流畅度,实现新闻采编播从分散到集成、从模拟化到数字化、从纸质化到网络化的提升,更加切合新闻快速及时的要求。破除机制壁垒。建立融媒体中心主任领导下的总编负责新闻业务和总经理负责产业经营的运行模式,引入激励机制,激活经营智慧,激发经营动力。加大全媒体队伍梯队建设和人才引进力度,实行科室负责人竞争上岗、普通职工双向选择、紧缺人才高薪招聘,以此为融媒体中心注入持久动力,更好地服务宣传思想工作。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洪泽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