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出身优渥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55年。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她和莫高窟结下了一世情缘,她从废墟中挽救莫高窟,为永续利用倾尽了全力。她也许不是合格的母亲,不是合格的妻子,却是敦煌永远的女儿。她就是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
自从在初中课本上看到莫高窟的样子,对洞窟的念想就在樊锦诗心中挥之不去。1962年,在北京大学考古系求学的樊锦诗主动报名到敦煌研究院实习。当她亲自来到敦煌,走进了洞窟的刹那,彻底地被迷住了。佛像威严、天女飞舞,古老而神秘的艺术美妙得令人瞠目结舌。而洞外的环境更让她大吃一惊:一间不足20平米的土屋,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一天只能吃上两顿饭,甚至连洗完头之后,头发都是黏的,因为水的碱性太高。樊锦诗回想起当时生活环境之恶劣,仍难以置信。但她最终还是没有离开,甚至忍受与家人分居19年的痛苦。“这既是莫高窟的独特魅力使然,也是我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职业操守。”樊锦诗说。
1998年,樊锦诗继常书鸿、段文杰后,担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游客的日益增多令她既高兴、又担忧。樊锦诗揪心道,“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等因素一改变,对脆弱的洞窟而言可能就是不小的打击。”洞窟艺术的老化,只能延缓、不能逆转;洞窟保护,无异于和时间赛跑。这样一处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文化遗产,樊锦诗决心要将它保护好。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让樊锦诗眼前一亮,她决定建立数字档案,让洞窟艺术“容颜永驻”。经过近20年的努力,“数字敦煌资源库”免费向全球开放。在2014年建成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里,游客犹如置身飞船,观看球幕电影,感受着数字敦煌的神奇。现在,游客在进洞参观前,会在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的球幕影院观看时长20分钟的主题电影《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
这彻底改变了莫高窟游客们的参观模式,不仅优化了游客的参观体验,更避免了游客们走马观花式地看完洞窟后却一无所获的尴尬。“这个方法,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我们既发展了旅游业,也保护了石窟文物的价值。”樊锦诗心头的大石终于落了地。游客也因此有序分流,有效降低对石窟的不利影响。此外,樊锦诗还推动制定《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让莫高窟有了专项法规的“护身符”。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上,我们就偷不得懒,不能让莫高窟有半点闪失。”樊锦诗说。
如今80多岁的樊锦诗先生卸任了敦煌研究院院长,然而,荒漠戈壁里的洞窟仍牵着她的思绪。50载锦瑟年华已去,而莫高窟中却永远流传着敦煌女儿的动人诗篇。
责任编辑:焦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