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改革先锋奖章获得者于敏离世。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还是在2015年1月9日。那天,他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了当年唯一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证书。这样的“抛头露面”,于敏只经历过两次。上一次是1999年,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于敏曾说:“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聊以自慰了。”隐姓埋名28载,铸核盾卫和平一甲子,他将报国之志融入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兑现了“愿将一生献宏谋”的誓言。
新中国成立两年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正当于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可能取得重大成果时,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交给他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种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于敏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这次变化,决定了我的一生。30年中,我一直深入实际,昼夜思虑,全力以赴。”
为了尽快研制出中国自己的氢弹,于敏废寝忘食。“百日会战”令人难以忘怀。100多个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头于堆积如山的计算机纸带,然后做密集的报告,率领大家发现了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思得在上世纪70年代随于敏加入实验工作队,在他的记忆中,于敏十分注重实验设计和装置细节。为了更好地观察实验情况,他坚持在现场作分析,甚至彻夜守在实验场地,累了就披上一件皮大衣,倒卧在地板上。这是于敏留给他的战友印象最深的一幕,恰恰是这“和衣而卧”的熟悉场景,绘就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壮丽蓝图。
1967年6月17日8时,罗布泊沙漠腹地,一朵蘑菇云升腾而起,一声惊天“雷鸣”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突破原子弹到突破氢弹,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我国仅用了2年零8个月。这位“国产土专家1号”,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硬是在一张白纸上书写了中国人用世界最快速度独立研制出氢弹的神话!
于敏婉拒“氢弹之父”的称谓,在家中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严于律己、淡泊名利,对国家、民族的事业总是满怀热忱,有极高的责任感,他的治学方法与治学精神对周围的科研队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于敏,一个绝密28年的名字。他是一个铸核卫盾一甲子的传奇,更是一辈子心甘情愿为国家、为人民保驾护航的民族脊梁!
责任编辑:焦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