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挺然屹立傲苍穹。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俺十八个伤病员,要成为十八棵青松!”这一段铿锵有力的唱词是现代京剧《沙家浜》的压轴戏。走进沙家浜瞻仰广场,道路两侧屹立着18座造型各异的抽象雕塑,象征着《沙家浜》中18位伤病员。
位于常熟市的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是为纪念和弘扬沙家浜军民光荣传统而建立的教育展览馆,占地67万平方米。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通过600多幅照片、48件革命文物及23幅首长题词等,讲述了当年沙家浜抗日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抗敌那激荡人心的历史。
历史已经走远,“沙家浜精神”却永远地传承了下来。
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一方热土
“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沙家浜风景区入口的巨幅花岗岩照壁上,镌刻着当年新四军六团团长、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1990年春重游战地时写下的题词。
1937年底,苏州、常熟、太仓一带的革命群众在党组织的号召下,迅速建成了人民抗日自卫队。1939年5月,新四军第6团在团长叶飞率领下,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的名义,挺进苏南常熟等地区,从此,唐市、横泾成为苏常太抗日游击区的活动中心。9月,“江抗”部队奉命西移,为了重伤员可以更好地医伤养病,早日康复、重返战场,就留下一些医护人员组建流动的“后方医院”,让36位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养伤。11月6日,以新四军36个伤病员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在常熟唐市附近一个村庄成立,在苏州、常熟、太仓一带坚持抗战,东路地区的抗日斗争再次发展壮大起来。到1940年4月,部队已发展到400多人。这时,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员谭震林受新四军军部的派遣,率刘飞等到常熟领导苏南东路地区的抗战,并逐步建立了苏常太和澄锡虞两个抗日游击根据地,部队又一次迅猛发展。至11月,部队扩大到3000余人。1941年2月,部队改编为新四军6师18旅。至解放战争时期,发展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支王牌劲旅,号称“百旅之杰”。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苏(州)、常(熟)、太(仓)抗日游击根据地的中心,是中共江南特委、苏常太公署和苏州县县政府驻地,新四军后方医院所在地、“新江抗”的诞生地,留下了许多革命遗迹和斗争故事。
一出军民团结如一人的传奇史剧
来到沙家浜纪念馆,可以为那段战争岁月找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支点。
在高大茂密的芦苇荡中,能领略到昔日新四军战士与日寇战斗时写下的壮丽诗篇。芦花飞雪,河港纵横,使人由衷地感叹:这就是芦荡火种的发祥地。
新四军依靠当地群众支持,利用阳澄湖地区天然地理条件,展开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36名伤病员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下,一面医治伤病,一面与日、伪、顽军周旋。后方医院不得不经常转移,每到一个村庄,伤病员就被分散安排到群众家里,农家的客堂、厨房、牛棚、猪圈、堆柴草的小屋、湖中的小船等都成了伤病员的藏身之处,门板一架就是病床,蚊帐一挂就是手术间。每逢敌人“扫荡”,群众和医护人员就一起将伤病员抬上船,转移到芦苇荡中。敌人走了,伤病员又被接进村子。有时,伤病员被敌人长时间围困在芦苇荡里,地方党组织和当地群众常常冒着危险,冲破封锁,为伤病员送去食品、衣裳和药物。有时来不及转移,党组织和群众就把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就地隐藏起来。医护人员则经常扮成当地老乡,为分散在群众家里的伤病员疗伤换药。在党组织和群众的掩护帮助下,伤病的战士不但陆续恢复了健康,而且和当地群众结下了鱼水之情。
说到沙家浜,人们总会想到“阿庆嫂”。但现实中的阿庆嫂并不是某个人的化身,而是常熟地下党和革命群众的代表,是千千万万投身抗战的妇女的化身。涵芬阁茶馆的老板娘陈二妹、从上海来开展革命工作的女学生朱凡、在日寇眼皮子底下转移枪支的戴阿大、掩护后方医院护士逃脱搜捕的徐巧珍、发动妇女洗军衣做军鞋的范惠琴等,她们的事迹最终演绎成剧中的“阿庆嫂”。
这其中有一位烈士叫朱凡,原名陆慧卿,宁波鄞县人,抗战中曾任中共横沔区委书记。1941年7月,日伪大规模“清乡”时,朱凡不幸被捕,被抓住后,敌人对她进行严刑拷打,朱凡一字不说,惨无人道的日军将她身上的肉一块块割下来,又将她的双腿绑在两艘汽艇上,活活撕开。牺牲时,她年仅23岁。
一个风展红旗如画的红色经典
走进纪念馆,戏台上的阿庆嫂仍在唱《沙家浜》。正是《沙家浜》京剧曲目的流传,使“沙家浜精神”广为人知。
为歌颂和纪念芦苇荡中这段可歌可泣的斗争历史,在1957年建军30周年前夕,曾任新四军18旅旅长、解放军第20军军长的刘飞将军,撰写了长篇回忆录《火种》,并把有关章节取名《阳澄湖畔》,发表在上海《萌芽》和江苏《雨花》杂志上。1959年,上海人民沪剧院在此基础上,写成革命现代戏《碧水红旗》,后改名为《芦荡火种》。1963年,毛泽东主席看了《芦荡火种》,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1968年,现代京剧《沙家浜》被拍成电影在全国播放,沙家浜从此家喻户晓,名扬天下。
而当年阳澄湖畔的36名伤病员,痊愈后,再建“新江抗”部队。这支在“芦荡火种”哺育下的英雄部队,后来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人民解放军行列里的雄狮劲旅。在和平时期也使“沙家浜”这张红彤彤的名片焕发出新的光彩。
昨天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沙家浜革命历史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沙家浜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艰苦奋斗、坚持胜利”的战斗精神和“鱼水情深、军民一家”的精神,构成了沙家浜的根和魂。
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和军队与沙家浜人民生死相依,在熊熊的芦荡烽火中形成了军民鱼水情深的“沙家浜精神”,也成为常熟这座江南文化名城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出京剧《沙家浜》唱出了军民鱼水情,也体现了以阿庆嫂、郭建光为代表的新四军战士与老百姓的军民鱼水情,现在“沙家浜精神”与时俱进、锤炼升华,已经成为不断密切党群关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对于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