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目标,需在群众中心化、话语通俗化、手段实践化上下功夫。
传统理论宣讲遭遇新挑战
开展理论宣讲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群众心中的重要途径。然而,基层实践中,却存在种种短板。
话语太“文”,宣讲曲高和寡。语言太过“文雅”抽象,和群众难以形成共鸣。群众不是不爱理论,但对高大上的理论宣讲“听不懂”,一知半解难以共鸣。
传播不“匀”,宣讲冷热不均。集中宣讲、主题教育期间理论学习开展得很火热,而平常群众有空闲时、有理论需求时,却听不到宣讲,时空性上存在错位。
要求太“专”,宣讲人员缺乏。习惯认为专家宣讲才权威,以此为参照,基层有热情、有精力、有一定理论素养的宣讲骨干往往因为没有专业头衔,故不敢讲,或者缺乏宣讲舞台。
场地太“小”,宣讲留有空白。理论宣讲基本在镇区会议室,场地有限,干部听得多,群众听得少,偏远乡村、企业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年各地进行了很多探索,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推广“百姓宣讲”以补齐短板。一般认为,“百姓宣讲”就是由老百姓担任宣讲者的宣讲。这些宣讲者一般被称为“草根”,也称“草根宣讲”,他们对理论很痴迷热爱,热爱宣讲、多才多艺,很多是文艺爱好者。但他们有一个共同不足,就是理论功底很薄,甚至没有理论基础。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系统性更强、逻辑性更强,传统的“浅宣讲”和“文艺宣讲”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宣讲要求,必须进行话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
以群众为中心,重新定义“百姓宣讲”
话语方式是指言语交际中人们用来表达思想的形式。言为心声,以谁为中心定位话语方式体现出不同价值取向。
面对基层新形势和新需求,应对“百姓宣讲”内涵有新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固守以宣讲者来划分的思维,把理论宣讲划分为“专家宣讲”“百姓宣讲”。如果以受众为中心,“百姓宣讲”的内涵则可扩大为以百姓作为对象进行的宣讲,这不仅有利于帮助我们厘清长期困扰理论宣讲“两张皮”的深层次根源,也促使我们针对受众为群众这个现实,重新研究百姓宣讲方法。传统宣讲是“我的宣讲我做主”;以群众为中心的宣讲最大的不同是“群众定讲什么,宣讲人定怎么讲”。
海安市在理论宣讲实践中,从需求端出发,重点选定三类人开展宣讲。第一类,理论导师——熟悉基层情况的上级专家。邀请这类专家主要不是面对百姓,而是培训“百姓名嘴”,提升其理论素养,确保理论往下传得准。第二类,“百姓名嘴”——包括县(市、区)宣传干部以及镇、村、居年轻干部。通过常态接受理论导师培训,他们理论素养提升很快,一改过去把宣讲当演讲、深不下去的症结。第三类,宣讲志愿者——爱学习的“五老”、各类道德典型、好人、村居理论文艺爱好者等。通过规范化后的“百姓名嘴”接力培训,改掉浅宣传、凭感觉宣讲、文艺式概念化宣讲弊病,准确生动地在百姓中间开展宣讲。
提升“四力”,创新话语方式
要实现话语系统的创新,关键是要提升宣传思想工作队伍的“四力”。群众是源头活水,“四力”是取水之路。
增强脚力,让话语接地气。带着责任和感情深入基层,拜百姓为师,学会讲短话,讲土话、说方言,让理论宣讲接地气,让政策宣传更入心。
增强眼力,让话语领风气。看得深才能讲得透。善于观察、善于判断、善于辨别,用眼力观察社会,明辨是非,破解疑惑,纠正谬误,引领社会风气。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为宣讲使命,从主题到案例都是正能量。
增强脑力,让话语有底气。要由浅入深地思考,更要深入浅出地表达。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原理,让宣讲多一些理性光辉。理论宣讲在逻辑上强调“析事理”,重在抛出理论观点,步步解析,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在做到抽丝剥茧的同时,由深入浅讲观点,用案例、故事、比喻加以佐证解读,把“想讲的”变成“想听的”,把“想听的”融进“想讲的”。
增强笔力,让话语冒热气。多用“短语化”文字来写宣讲稿。理论语言强调逻辑性强,长句子较多;宣讲需多用短语,让人一听就懂。短语不是口语,是简洁精炼的书面语。可以在通俗的话语系统里,插入一些带有哲理的睿智之语;从熟知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言简意赅的“金句”;从习惯的思路中秀出眼前一亮的观点。
传播手段创新更在于实践
一般认为,传播手段创新就是采用新媒体,实现理论产品内容从静态到动态、从一维到多维、从单项到交互,制作推出可视化新媒体产品。但理论要飞入百姓家,不能只靠“看”,关键靠“实践”。宣讲为了实践,实践促进宣讲,让党的宗旨在理论传播中得到体现。
理论宣讲传播手段最好的创新是“文明实践”。“实践”是传播手段的革命性创新。行动是最好的语言,传播手段创新光靠“嘴”不行,要靠“脚”——走到群众中、要靠“耳”——听听群众说、要靠“手”——带着群众干。教育与实践良性互动,群众自己谈与理论宣讲员讲相结合,有效调动广大农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的积极主动性。
作为全国50家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海安开展“五大平台联手送春风”传播裂变工程,设立文明实践理论、教育、文化、科技与科普、健身体育五大平台。宣传部门牵头,通过与农业农村局、医疗保障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联袂行动,改变以往单一理论宣讲模式,在讲理论中讲政策,在解政策中传科技,在送知识中送体育。志愿者在台上讲解完乡村振兴,就立马把课堂搬到台下田间地头,面对面为农民“现场直播”科学栽培技术,让种了一辈子地的村民们大开眼界,直呼“种地也要跟上时代”。每场都设置干群齐唱《社会主义好》环节,场面壮观亲切。创新后的理论宣讲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身份转换,由宣讲骨干变为志愿骨干;二是内容拓展,由思想理论加政策技能;三是形式转换,由单项灌输到多向交流;四是地点延伸,由封闭室内到广阔田野;五是对象延伸,由党员干部到普通百姓。
(作者系中共海安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