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学须回应社会热点

发布时间:2019-05-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朱 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思政课发挥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是回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中国解答,具有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现实解释力。回应社会热点,增强理论说服力,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吸引力,实现思政课话语权和话语力的提升。

找准提升教学实效性的着力点

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社会热点案例开展教学,特别是学生关注度或参与度高的社会热点,可在引起学生共鸣的同时,引导学生合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其掌握辨析社会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达到教学目的,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从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中,查找思想认识上的理论困惑。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和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热点话题极易形成舆论。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塑时期,又是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他们渴求知识和真理,关心国家社会前途命运,同时对于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还有所欠缺,他们以极大的政治热情关注社会热点,思考和提出许多深层次理论问题,就社会热点及其争鸣产生诸多困惑、疑虑,需要思政课进行正确引导。

从学生关注的理论疑惑出发,开展针对性的教学,优化丰富教学内容。过去有一段时间,高校思政教学内容滞后于国内社会的急剧发展,缺乏对现实社会的关照,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未能尽显,不能及时把握学生理论疑惑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思政课教学要改变这种任务型的工作模式,积极回应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话题,围绕理论争鸣,对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给出有力的说明和令人信服的答案,通过说事来说理,让理论阐释严谨生动,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回应社会热点的教学策略

社会热点往往是社会舆论的重点、社会生活的焦点、人们思想的疑点,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能体现出公众的共同愿望和利益诉求。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积极回应:

一是基于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选择社会热点。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对思政课热点,思政课教师要认真地筛选和提炼。社会热点内容应该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与教学目标契合。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要注重时效,要抓住国家重要经济数据发布、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重大会议召开等时间节点,以及“一带一路”国际峰会等重大活动,及时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分析社会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二是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要与科学评价相结合。思政课教学要敢于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对那些容易引起学生思想混淆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学术争鸣,应该加以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展开,在与各种思潮的交锋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力量及其强大的解释力和说服力,真正担负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职责。

三是回应社会热点要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相结合。在教学中回应社会热点需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专题讲授、案例教学、辩论赛等,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南京农业大学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学生开展江苏省域的农村政治文明、农村基层党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社会调查;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上开展“十分钟新闻播报”对国内外时政热点进行评述,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成效显著。

回应社会热点的有效路径

思政课教学只有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才能有效地做好对大学生关注度和参与度高的社会热点事件和问题的回应。

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学术研究。回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及其理论困惑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熟悉现有的教材体系和知识内容,而要主动树立起强烈的学术意识,不断加强学术研究,密切关注学术前沿和理论动态,敏锐把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热点争鸣和学术进步,关注政策制定、经济运行、社情民生、国际局势、文学艺术等领域内的学术热点问题。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理论功底,才能在学生质疑和挑剔的眼光中从容不迫,教学才会有观点、有深度。

其次,实行集体备课制度。课程组成员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对社会热点问题的选择、与教材结合的方式等进行交流和讨论。学业有专攻,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社会热点问题都有着透彻的理解或精湛的研究,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交流各自的研究体验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对学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调研。新形势下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关键是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社会热点具有明显群体差异性,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再细分,不同专业背景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也各有侧重。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针对性地回应学生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思想困惑,循循善诱,澄清疑虑。可以通过课堂反馈、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也可以在大学生喜欢浏览和发帖、回帖的网络社区上,以及微信、微博上获取大学生对社会热点的评论,来了解其思想动态。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冷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