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而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师,需要高举并践行“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加强自身建设,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感召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回顾高校思政课走过的70年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教学工作,从1949年思政课设立伊始,始终贯彻传授“马克思主义”这一清晰主线。建国初期,我国高校思政课脱胎于前苏联模式,以马列主义为基础,设置4门课程;1978年,高校马列主义理论课恢复,教学工作得到了不断改进和加强。1985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确立了高校教学方案,课程增设到7门,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思想理论教育改革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继续深入推进,以邓小平理论“三进”为主要任务,明确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即“两课”,作为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开设两类课程共8门课。进入21世纪,思政教育学科建设进一步优化。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对高等学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指导思想、总体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课程浓缩为四门,并启动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重大部署,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在马言马”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针对思政教师提出“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点要求,指明了思政课教师在新时代的职责使命和努力方向。作为马院教师,必须做到“在马姓马”“在马言马”“在马行马”,高举信仰大旗不动摇,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首先,要“在马姓马”,政治立场不能有偏差,坚持马列指导地位不能偏移。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马院责无旁贷。2018年1月,习近平在参观“北京大学与马克思主义主题展览”时强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就是要坚持“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鲜明导向和办学原则。对于每一个高校思政教师而言,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践行新思想,适应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努力把高校马院打造成研究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重镇和坚强阵地。
其次,要“在马言马”,深入学习理论经典,不断开拓理论视野。要想做到“在马言马”,就需做好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工作。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理论功底是根基,教学方法是关键,必须开展深入研究、践行教学理念、建立高效课堂。“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第一负责人,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保障。提升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应该成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建设的重点和主要抓手。
最后,要“在马行马”,自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思政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理服人,要通过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明白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增强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理论要联系实际,思政课教学与研究,一定要从大学特色和实际出发,寻求良好的教育效果。常州大学从专业特色、社会需求、文化底蕴出发,提出石油化工、创新创业和红色文化三大特色,明确以红色文化为抓手,构建校园思政课教育新格局,重点办好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常州大学红色文化主题馆、红色文化研究动态杂志和红色文化大数据库等筑基工程,并通过开展“红五月”等校园特色系列活动,积极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力,使思政课教育更有成效。
(作者系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