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库》:传承江苏文脉的文化工程

发布时间:2019-05-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姜小青    

作者简介:姜小青,凤凰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辑,编审。现任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编辑出版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持《江苏文库》编辑出版工作。入选“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盛世修典,是我国历史、文化、学术传统,历史上以《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编修最著名。编刻地方文献丛书,在清中后期以后,就有不少,如《畿辅丛书》《豫章丛书》《山右丛书初编》《湖北先正遗书》《常州先哲遗书》等。这些丛书编印的出发点,虽各有其意义侧重点,但都有表明一地文化兴盛的初衷。

文化兴盛的标志,有多种形态,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献,是一个重要方面。江苏自古人文荟萃,典籍众多,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尤其明清以降,学人著述达到高潮。江苏学术界、出版界在挖掘、整理、研究、出版地方文献方面,一直持续不断努力,形成一大批成果。仅笔者供职的凤凰出版社(原名江苏古籍出版社),自上世纪80年代,就有两项相关选题一直延续至今,即江苏学人文集和江苏地方文献丛书。前者已出版了包括《金圣叹全集》《袁枚全集》《冯梦龙全集》《范仲淹全集》《刘熙载文集》《赵翼全集》《钱大昕全集》等;后者则有江苏省人民政府1998年拨专款100万元资助整理出版的《江苏地方文献丛书》第一辑,包括《太湖备考》《至顺镇江志》《过云楼书画记》等20种。进入本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领和感召下,如何把江苏历史文化放在中华文化中考察,如何更加全面挖掘江苏历史文化底蕴,如何站在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高度系统梳理江苏历史文脉,如何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构建江苏当代文化新高地,成为江苏文化界、学术界、出版界共同面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由此,在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直接牵头,在征求多方意见并召开多次专家座谈会基础上,于2016年2月,正式出台《“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实施方案》(下简称“工程”)。“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即“成果呈现”,计划用10年时间,编纂出版总规模在3000册左右的大型江苏地方文献丛书——《江苏文库》(下简称《文库》)。《文库》由“书目编”“文献编”“精华编”“史料编”“方志编”“研究编”六个部分构成。“书目编”,旨在理清江苏籍学人历史上(1912年前)的著述家底,以及历史上记述江苏相关内容的著述,同时对江苏目前所藏(主要指公藏)古籍文献进行全面普查,并分别编纂出版《江苏艺文志》(增订本)《江苏地方文献书目》《江苏典藏书目》。“文献编”,拟收录历史上江苏籍学人代表性著作5000种左右,采用传统四部分类法编排,每种书撰写提要置书前,以影印方式出版。“精华编”,在“文献编”收录基础上,拟精选江苏籍学人在中国各种文化形态中具有代表性意义、产生较大文化影响的著作300部左右,以当代学术标准加以整理。“史料编”,以现有行政区划为主,拟收录反映江苏各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等相关地方史料类文献2000种左右(1949年前),分类编排,影印出版,撰写书前提要。“方志编”,拟收录江苏历代古旧方志600种左右,以省通志、府县志及专志分类编排,影印出版,撰写书前提要。“研究编”,则收录当代学者江苏历史文化等相关研究性著作(此编由其他出版社承担,不在此文所涉之列)。如此设置,是希望对江苏历史文献进行一次全面梳理,溯源文化脉络,在中国文化、学术谱系中定位江苏文化。

经过专家学者努力,《江苏文库》编纂已基本完成前期文献书目普查,编印了8册《江苏作家现存著述目录》,以及“文献”“精华”“史料”“方志”四编拟收书目,确定了“提要”撰写、文献整理体例,并对出版进行了整体规划。

《江苏文库》编纂,之所以能在两年多时间里,有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取得预期阶段性成果,我们有这样几点体会。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证。作为政府主导的地方文化工程,此类大型地方文献丛书编纂出版,因涉及单位部门多,实施周期长,经费投入大,统筹、组织、协调、保障工作尤其重要。“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设“工作委员会”“学术指导委员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其中“工作委员会”主任由省委、省政府领导共同担任,全省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委员,并设“工程”办公室(设在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负责日常统筹协调事务。

依靠专家学者、遵循学术规律,是项目实施的重要前提。编纂出版大型地方文献丛书,作为地方文化工程,各方参与积极性很高,特别是许多地方文史工作者,更会从各自熟悉领域建言,这是丛书编纂非常有利的条件。但编纂大型地方文献丛书,本身也是一项要求很高的学术工程,关系到是否能够立得住、传得久,这就要求更宽的学术视野、更强的学术能力以及更多的学术资源。同时,文献编纂,还必须严格遵循文献学基本要求与规范。由于工作性质,大多数地方文史工作者的研究,地域性特征明显,但领域相对较窄。因此,《江苏文库》在最初组建各编学术团队时首先明确,文献编纂,必须由学养深厚的文献学专家主持,故形成以南京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相关学科带头人领衔、全国众多高校专家学者参与的学术团队,并将地方文史工作者研究“细微”与专家研究“精深”相结合,在能够比较好地保证《文库》学术性的同时,兼顾到各个方面积极性,利用好有利因素。正是有这样的认识,《文库》编纂完全遵循学术工作基本规范,从组建学术团队、开展文献普查、确定拟收书目、制定编纂体例、论证提要样稿、确立整理原则、印制图书样本等基础工作做起,看起来花了两年多时间,也投入了一些经费,但项目质量基础可以打得牢固一些。

学习、借鉴前人经验,是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我们今天新编大型地方文献丛书,应该充分借鉴、利用、吸收前人在这个方面的经验与成果。我们做这项工作,既有开创性,也是在前人肩膀上的一种历史延续,是一种文脉传承。故此,编纂工作开始之前,首先应该梳理本地有哪些与将要实施项目有关的历史积累,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江苏不仅有《文选》《全唐诗》这样大型文献编刻历史,当代更有匡亚明先生主持的《中国思想家评传》、程千帆先生主持的《中华大典·文学典》、周勋初先生主持的《新编全唐五代诗》等大型项目组织、编纂经验和出版成果,为我们《文库》编纂出版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例如,《文库》采用主编负责制、编纂三级审稿制(撰稿人、副主编、主编,主编签字后交出版社),都可以说借鉴了上述项目一些实施经验。又如,《文库》“精华编”,采取了与多数省“以人立目”不同的“以书立目”编纂原则,不以“全集”或“文集”为主,而是按传统四部分类,着眼在中国文化史、学术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名著。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结合江苏历史文献存续实际,另一方面也是对已出版项目进行总结后确定的编选原则。再如,“书目编”中的《江苏艺文志》增订,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江苏出版成果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一定积累,或不注意学习、总结、借鉴和利用前人经验和成果,工作难度会更大。

做好基础性工作,是项目实施的基本要求。按照学术规律,文献编纂,特别是实施周期长、规模大、涉及面广,甚至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地方文献编纂,基础性工作不能马虎,切忌只有大框架,基础工作没有做好就匆匆上马,这样容易造成编纂中的随意性,也不可持续。《江苏文库》编纂,从文献普查开始,首先对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江苏艺文志》进行增订(这项工作从2014年先行启动),要求所有书目标注著者、版本、存藏信息,不但订正原有讹误,还新增辑著者1600余人,共达29000多人、83000多部著作,这是江苏历史上著述情况最新最全一次摸底,为《文库》编纂打下了良好基础。其次在上述基础上,于2016年辑录、编印出8册《江苏作家现存著述目录》,作为《文库》编纂资料。再者在3万多种存世书目中,“文献编”“精华编”以传统四部分类法遴选、论证拟收书目,并对所涉书目基本做到目验。

务实的工作机制,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新编大型地方文献,由于周期长,涉及单位、部门、人员较多,同时还有经费分配、使用等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工作机制,最终只能“事倍功半”。《文库》采取“工委会”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首先由省社科规划办将《文库》立为省级社科重大委托项目,委托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分别编纂,并由“工程办”与凤凰集团、凤凰出版社签订委托组织编纂三方协议,由凤凰出版社具体组织实施,凤凰出版社再与各编主编签订以年度编纂工作为目标的出版协议。按“实施方案”,明确每一年任务、目标及完成时间;经费采用年度预算制,即每年初根据编纂出版任务,编制所需经费预算,报“工程办”批准后,统一拨付到出版社,再由出版社根据各编任务完成情况,依编纂出版协议分批拨付。并制定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专款专用。这样既便于层级管理,又有较大自主,各方面积极性容易调动,每年任务目标十分明确,便于落实,便于检查。这样的工程,如果没有一个务实的工作机制,很容易走向两极,要么好大喜功,图“量”不求“质”,成为没有学术意义的“面子”工程;要么有头无尾,久拖无果,成为“烂尾”工程。

2018年12月,《江苏文库》首批成果86册出版,其中包括“文献编”38册、“精华编”11册、“史料编”5册、“方志编”27册、“研究编”5册,由此,拉开了《江苏文库》出版的序幕。根据工作计划,从今年起的三年间,每年出版200册左右,其后,在各项工作有所积累的基础上,将每年出版300册甚至更多。同时,为让广大读者分享到这一文化盛事,《江苏文库》数字版也将同步推出,首批图书数字版将于今年10月正式上线。

编纂《江苏文库》是江苏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创举,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努力,这一前无古人的文化工程,一定会有大功告成的一天。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