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我们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为共建“一带一路”指明更清晰的方向、明确更坚定的目标、提出更务实的举措。我们转发《“一带一路”建设:三大亮点与主要挑战》这篇文章,以专家视角具体研究和把握“一带一路”建设的美好未来。
主讲人:宋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市委讲师团授课专家等。研究方向主要是国际组织、区域合作、联盟问题与领土问题,重点关注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出版专著2部,译著3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中国是倡导者,需要其它国家共同参与。从地域上看,“一带一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从西安出发,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进入中亚,到达莫斯科以及荷兰的鹿特丹港;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从东南沿海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再到西亚以及欧洲。多年来,通过与多国协作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日益艰巨的挑战。我们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情况、亮点、动因、主要挑战以及如何应对等方面,对“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分析,以便深入地了解其现状与未来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的三大亮点
2016年除中国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总量达12万亿美元,占全球的16%,对外贸易总额达7.2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1%,而总人口有32亿,占全球的43%,说明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经济不发达。这也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容易,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比较多。但是在过去五年里,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一带一路”建设蓝图不断充实、范围不断扩大,取得的成果超过预期。2013-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4%。
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企业在资金、技术和经验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突出,其中肯尼亚的蒙内铁路、中巴经济走廊的瓜达尔港是典型案例。蒙内铁路是连接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和最大海港蒙巴萨的一条铁路,两端选址很是合理,既兼顾客运和货运,又能够兼顾使用内燃机车,同时在野生动物穿越的区域全部使用高架桥设计,得到了肯尼亚各界的高度认可。2016年11月,位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正式通航。从长期角度来看,在南亚地区,尤其是印度洋地区,中国有了一个发挥影响力的支点。
新亚欧大陆桥的建设。主要表现为中欧班列,即丝绸之路上的定期货运列车。中欧班列的开通受到了沿线各国的欢迎和支持,截至2019年3月,累计开行突破1.4万列,基本实现“去一回一”,通达境外15个国家50个城市。总的来讲,陆上的中欧班列可以与海运形成良好的优势互补关系,即海运运大宗商品,中欧班列运电子产品、农产品、水产品等,大大密切了中国城市和欧亚大陆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
海外产业园的建设。海外产业园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共赢合作形式,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参与对外投资的中国企业的欢迎。对于当地政府来说,产业园既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拉动就业,又能加强对外来人口的有效管理;对于参与投资的中国企业来讲,产业园的模式既使中国企业彼此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内部合作,也让中国企业在与当地政府打交道时,能争取到更多优惠政策。泰中罗勇工业园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它是由中国的华立集团与泰国的安美德集团共同投资,总体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主要吸引汽车、机械、家电等制造业企业入园设厂。现已有百余家中国企业入驻,带动中国企业累计在泰投资超过29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
“一带一路”建设的动因
经济基础、技术基础和精神基础。首先,是经济基础。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初步具备了建设“一带一路”的能力,即资金、体量等。例如外汇储备,我们的外汇储备最高峰时超4万亿美元。过去,我们利用外汇储备在国外能买到高科技知识产权、基础设施和外国国债,但是目前,前两类已经不太好买了。“一带一路”建设顺应国家的战略要求,正成为一个更有效地利用外汇储备的途径,从长远看,对中国的经济和战略利益有益。其次,是技术基础。“一带一路”沿线的很多地方都是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的高风险地区,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技术支撑来进行建设,如北斗定位、中交建研发的卫星终端等。有了这些核心技术的支撑,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就会更加顺利更有竞争力。最后,是精神基础。中国人敢于吃苦耐劳、面对挑战。中国工人往往作为高素质和有经验的劳动力的象征,不仅在用工成本上有优势,在工作效率上也很具吸引力。
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具有强烈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但普遍缺乏资金和技术,而“一带一路”建设将带来优势互补,即中国能够提供优质产能,同时,中国还具有提供一部分资金和技术的实力。当然我们还需看到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以及金砖国家等平台面临着一些问题,而在世贸组织方面,中国则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挑战。但是,中国一直主张不干涉内政,所以沿线国家在这方面与中国一拍即合,具有很大共识。
国际政治背景。这里主要指的是中美关系的变化。2010年以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美国形成了很大的冲击。美国开始把中国当作主要对手。与此同时,中国开始采取更加自信的政策,希望提出一些新的规则、建立新的机制,稳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并建立了亚投行等平台,目前,亚投行的参与国越来越多,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国在国外进行投资、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所依仗的知识和技术是否足够?
这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个痛点。国内熟练掌握“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的语言和政策的人才非常稀少,而这些国家的形势普遍又非常复杂,有的条件甚为恶劣,且存在发生疫情、恐袭、当地部落冲突等突发情况的可能性。现在我们的企业出去将面临着很多由此产生的问题,如跟当地的工人、政府打交道时,因不懂当地的法律、政治生态而吃了不少亏。我们现在也在努力给这些企业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但是人才、知识技术的缺乏仍然存在。
是否存在收回成本困难?
一般来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回收周期特别长,风险非常大,只有政府能做,考验着政府宏观把控能力和驾驭风险的本领。各国营商环境存在差异,适用法律也各不相同,这都是潜在的风险。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教训,需要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之中时刻谨记: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一定要慎重,要尊重市场规律,要坚持政治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一带一路”建设的挑战应对
一是要战略上积极,战术上慎重,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地研究。我们要帮助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就必须在哪些项目经济效益可行、哪些项目对中国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的问题上做好充分的研究工作。
二是要依据商业和市场化的原则去运作。如运营已满三年的亚投行,在项目选择上一直秉持三个根本要求,即财务可持续、环境保护、所在地人民支持拥护。其中,财务可持续即要求每个项目不能赔钱,只有财务可持续的项目才能真正给借款国带来好处,也能够加强合作本身的财务基础和能力。
三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共同承担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倡议时,就已经高度认识到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在建设过程中,中国和沿线国家必须既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也要充分获得政府、企业、民间的一致支持。
四是要真正重视对周边国家的研究,加大对国际问题研究的投入。国内研究者缺乏足够的资源从事深入的研究,长期以来只重视大国、强国,对弱国、小国了解不多。但“周边是首要”,这攸关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周边环境的大局,所以我们要确保拥有足够的知识和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五是要升级国内的经济结构,输出高技术产品,依靠知识产权获益。我们要促进而不是阻碍国内的经济改革,中国发展最终是要依靠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我们要从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转向以输出高技术产品为主,让更多的市场和用户真正喜欢上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是让中国最终成为知识的提供者,掌握核心竞争力。
六是要重视经济合作之外的其他领域交流。相比地标建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老百姓更关心建了多少学校、医院等能切实帮到他们的设施。
七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主体作用。“一带一路”建设光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依靠当地的企业、当地的华人,以防范和避免建设中的种种风险。
“一带一路”建设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坚强的领导能力和巨大的动员能力,也表明了中国希望为国际社会做贡献的美好愿景。但中国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我们自身的改革、开放和进步来积蓄中国力量,并通过“一带一路”着眼于创造更好的国际环境,发出中国声音。
(摘自宣讲家网)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