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宜兴样本”

发布时间:2019-05-08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沈 建    

宜兴市以打通“五大平台”为重点,以推进“五项全覆盖”为助力,以开展“五个示范”创建为抓手,以精准化、项目化志愿服务为载体,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

建立组织体系,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建立组织网络。以全市域为整体,在市级、18个镇(街道)、312个行政村(城市社区)分别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覆盖城乡,一体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中心、所、站建设均按照有明确阵地、有专职人员、有统一标识、有活动菜单、有规范制度、有地方特色“六有”标准执行,充分整合、统筹调配各类阵地、人员、项目。

建立制度规范。制定实施宜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考核办法、联席会议制度等,从组织领导、考核激励、协调联动等方面加强整体设计,制度化引领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各项工作。理论宣讲平台、教育服务平台、文化服务平台、科技与科普服务平台、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平台等“五大平台”分别由宣传部、文体广电和旅游、科协、教育、卫健委为牵头部门,文联、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为责任单位,共同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建立工作专班。成立宜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全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日常事务,统筹落实文明实践活动的组织、指导、培训、督查等工作。

强化全面覆盖,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内涵

实施“五大行动”。以“五大平台”为依托,实施党的政策领悟、主流价值引领、科学知识普及、文化生活丰润、美好风尚弘扬五大行动,打造“晓理的家——理论宣讲走亲行动”“我们的中国梦——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村村行”“文明宜兴·共建共享”等活动品牌。据不完全统计,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全市累计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2000多场次。

推行“五项全覆盖”。充分整合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团体资源,重点解决部门之间、条块之间工作内容相互分隔、重叠交叉等问题,努力推进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每个行政村每年“政策宣讲、文化服务、科技科普、健康教育、体育健身”活动全覆盖。为保证每位村民都可以就近就便享受到服务,实行中心、所、站每月活动“线上线下”社会公示制,确保信息发布广泛、应知尽知。

开展“五个示范”创建。汇聚社会力量,延展工作触角,依托红色文化展示馆、名人旧居、农业产业园、诚信街区等,创建10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基地;将文明实践活动延伸至自然村组、国有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社团、服务窗口等,因地制宜建设500个示范点;放大“爱沐陶都”志愿服务品牌效应,建设1000支志愿服务示范团队;动员城乡家庭参与文明实践,评选10000户示范户;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培育50个有教育意义、操作性强、易于复制的工作项目。

突出志愿服务,全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按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的工作思路来谋划推进工作,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设置志愿服务项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开展“点亮行动”,倾力打造“爱沐陶都”志愿服务品牌。

供需对接,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开展“点出你的需求  、亮出我的服务”活动,一方面发动文明实践志愿者深入村、社区,通过上门走访、发放征集表等方式,了解群众需求,汇总形成基层群众的“需求菜单”;另一方面推动市级机关部门、各志愿服务团队结合自身职责、工作职能及服务品牌等,开发一批群众得益受惠、便于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形成“服务清单”。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指导中心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网上平台板块,统筹对接“我的需求”“我的服务”,推进志愿服务精准化。

信息融合,增强志愿服务智慧功能。完善陶都志愿者信息平台系统操作功能,实现PC端+手机端+微信平台“三端融合”,志愿服务团队招募人员、志愿者查询活动项目、参加志愿服务等功能,在手机上就能简单完成。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资讯、志愿服务需求互动、陶都志愿者平台接入整合等功能,与“陶都志愿者”志愿服务平台相辅相成,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谁来做、做什么、怎样做等重点问题。截至目前,宜兴市注册志愿者超过32万名,示范团队1050多个。

以人为本,规范设置志愿服务项目。大力培育和扶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以志愿服务团队为骨干,围绕政策宣讲、科普教育、文化活动、健康健身、教育活动及生态文明等主题,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以社会关注度高、覆盖群众面广、现实成效明显等为主要指标,确定年度市级志愿服务项目,市长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长的身份,通过新闻发布会形式向社会公开发布,动员群众参与,接受社会监督。举行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选50个优秀项目予以奖补。

注重融合推进,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成效

统筹推进融媒体中心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按照移动优先的原则,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主要内容,从人员队伍、内容生产、数据共享、信息使用等方面综合布局,开发上线“杜鹃花开——宜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网上平台”。举办网络文化节,围绕“五大平台”,设置理论宣讲E路行、教育服务E走心、文化服务E走情、科技科普服务E走实、文明健康服务E走深和70华诞E礼赞六大板块,60项活动贯穿全年,掀起全民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热潮。

建立“四同一扶”机制激活民间资源。对民间资源与体制内资源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即资源力量同等整合、示范创建同等参与、项目实施同等支持、活动开展同等融合、民间项目重点扶持,激活民间资源的一池春水。一批硬件设施好、特色项目亮、群众基础实、人员力量强的民间场馆、农业产业园和“两新组织”等广泛吸纳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目前,全市一半以上的市级志愿服务项目由民营单位、民间团体组织实施。

建立挂钩联系机制促进乡村振兴。建立镇文明实践所与经济薄弱村挂钩、村文明实践站与合作社挂钩、志愿者与农户挂钩机制,把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触角延伸到“强村富民、乡风文明、环境整治”等工作中。镇文明实践所人员定期深入经济薄弱村,牵线搭桥、挖掘造血项目,解读政策、争取奖补资金,提醒督促、加强“三资”管理。村文明实践站人员定期深入合作社,深入推进党员干部、乡土人才、返乡大学生参与文明实践,大力推广“支部+合作社+电商+龙头企业+农户”联动模式,引导合作社带民致富。每位市领导至少挂钩一个文明实践站,协调解决文明实践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深入实践站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作者系中共宜兴市委书记、宜兴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张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