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数学王国的“凯撒大帝”之称:27岁时完成了卡拉比猜想的证明,在世界上引起轰动;33岁就获得素有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他在香港长大,在美国工作,却割舍不断对祖国的情感;他不拿薪水,担当国内四家数学科学中心主任。他曾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帮中国强大起来。”他就是华人数学家丘成桐。
1949年,丘成桐出生在广东汕头,同年随父母移居香港。然而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离世,家庭陷入了困顿。丘成桐一边打工一边学习,17岁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开始了他的数学之旅。因成绩优异,丘成桐被推荐至美国伯克利大学深造,在那里得到了数学大师陈省身的言传身教。数学博士毕业后,他定居美国,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数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上世纪70年代末,丘成桐进入学术的黄金时代,他在数学领域高歌猛进,成果叠现:他解决了史密斯猜想、正质量猜想、闵可夫斯基问题、镜猜想以及稳定性与特殊度量间的对应性等世界数学难题,以他的研究命名的卡拉比—丘流形在数学与理论物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颗耀眼的巨星在世界数学星空中升起。然而,就在丘成桐的事业臻于峰巅时,他却突然调转方向,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到影响自己研究的行政和社交活动上。这一举动源于他的一个梦——让中国成为数学强国。
1979年,30岁的丘成桐应当时中科院数学所所长华罗庚的邀请第一次回国访问。一出机场,他激动地两手扑地,这是祖国的土地啊!负笈他乡的游子归来了!
数十年的海外经历,丘成桐痛感于落后受歧视,迫切希望祖国强盛起来。科技强则国强,而数学是科技之母,发达国家都是数学大国。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首先必须是数学强国。而要数学强,必须要有第一流的人才。“当今中国数学界的大难,便是缺乏领导者。”丘成桐说。为此,他迎难而上,牺牲了个人部分宝贵的研究精力,担当起一个华人数学家的应有担当。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丘成桐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科学中心、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中科院晨兴数学中心、浙江大学数学中心的主任。出人意料的是,丘成桐没有从中拿过任何薪水。
虽然不拿薪酬,但多年来,丘成桐为了振兴中华数学研究事业,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和世界性影响,四处为数学研究机构筹集资金;创立国际数学研究机构;培养年轻数学家和战略科学家;设立全球性的大奖以激励年轻数学家;创办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等。帮助年轻数学家了解国际学术动态,交流研究成果,并号召一大批国际杰出青年数学家回国服务。在他的统率下,外邦俊彦,九州豪士,个个怀瑾握瑜,云集于他的麾下,这支海内外交融的世界级数学兵团正气势浩荡地向着世界数学的高峰挺进。
法国数学大师彭加莱说:“科学是堆砖头,数学家将之变成华厦。”全世界的华人数学家正是一块块砖头,而丘成桐甘做“泥瓦匠”,他要用这些砖头砌出中华数学强国的“华厦”。他所做的工作是以往所有华人数学家没有做过的。他以一颗华夏子孙的赤子之心,为了中华民族数学事业的崛起,为了中国成为数学强国,无私奉献。
责任编辑:焦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