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夏:雨花英烈里的中共最早党员

发布时间:2019-07-1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胡卓然    

邓中夏烈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最早的党员之一,也是雨花英烈之中最早入党的烈士。作为党的早期领袖之一,邓中夏的光辉一生和英雄事迹诠释了党在创立时期确立的初心,充分彰显了雨花英烈精神,是江苏省红色历史资源里浓墨重彩的一页篇章。

跟随李大钊走上革命道路

1917年6月30日,邓中夏从湖南高等师范学堂毕业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国文学门(即中国文学系)。

刚入学时的邓中夏,对于如何救国仍有些迷茫。他看到国家面临帝国主义压迫和军阀混战,不禁为国事而陷入了忧愁境地。1918年初李大钊担任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他把北大图书馆建设成为了推介新思想、新文化的一个阵地。邓中夏则成为了图书馆的热心读者之一。在李大钊的帮助下,邓中夏从进步书刊里了解到了俄国十月革命的意义,开始逐步找到了拯救国家和民族的正确道路。

1919年五四运动之中,北大学生邓中夏作为李大钊的学生和战友,自始至终站在了斗争的第一线。五四运动的锻炼,让他思想又进一步受到了砥砺。随后,在跟随李大钊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里,邓中夏成长为具有早期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逐步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1920年10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北京大学图书馆里李大钊的办公室成立,当时取名为“共产党小组”。邓中夏随后成为了小组成员,开始为建党和工人运动而积极奔走。

为党的一大召开做出贡献

1921年初,邓中夏代表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赴上海参加座谈会,讨论《共产党宣言》和共产国际大会的几个决议文件。

1921年3月,邓中夏应聘到保定直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任教,借此在保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同时,他直接领导和组织了长辛店及南口、唐山及京汉铁路北段的铁路工人运动。1921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北京长辛店工人举行劳动纪念大会。会上各界群众同声齐唱:“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热血,为他牺牲,要把强权制度一切扫除净,记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红旗飞舞,走上光明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贫富贵贱,责任唯互助,愿大家努力齐进取。”据《中国诗之最》一书的记载,这段歌词是以邓中夏为主创作的。而这首以古曲《梅花三弄》重新填词的歌也被誉为“我国最早纪念‘五一’的歌”。

1921年6月初,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和旅日的早期党组织接到各派两名代表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

接到会议通知后,1921年6月,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在西城辟才胡同召开大会,推选出席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会上,大家推举的第二名代表原是工人运动之中发挥着领导作用的邓中夏。但是,邓中夏当时已经定下7月份要前往重庆一带讲学和宣传革命思想,他很谦虚地以“工作忙不克分身”辞谢了大家的推举。最后,会议决定刘仁静和张国焘出席一大。邓中夏虽然辞谢了代表推举,但他在出发前往重庆讲学之前的6月18日下午,又和即将出席党的一大的刘仁静一道带着准备好的书籍与资料来到了北京西山碧云寺。他们租了一间厢房住下,借此僻静之处安心来为北京的早期党组织准备参加一大的文件资料。至6月24日完成文件后,邓中夏和刘仁静才离开了此地。

1921年6月28日,邓中夏和刘仁静一起乘坐火车从北京南下上海。到达上海后,邓中夏直接前往法租界白尔路389号博文女校,递交了北京早期党组织为大会准备的文件,并且和已经到达的代表商谈。一大代表包惠僧后来回忆邓中夏到上海后“同每一个代表都交换过工作意见。他对于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方式方法及提案内容提了不少的意见,起了一定的作用”。邓中夏虽然未能出席党的一大,但也以这样的方式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现兴业路76号)李汉俊之兄李书城的住宅内开幕。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而作为北京早期党组织成员的邓中夏,也随之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党的一大召开时,为建党做出过贡献的邓中夏,已经乘船从上海赶往重庆宣传新思想了。7月27日,邓中夏在重庆总商会会堂举行的学术演讲会上作《五四运动的意义及其影响》的演讲,以亲身经历介绍了五四运动,鼓舞了重庆青年参加革命斗争。此后,他又在重庆进行了多次讲学,在社会各界产生广泛反响。当地新闻界曾对此评论道:“川中思想界必有一种革新变化,诚四川前途之一线曙光也”。在党刚创立时,邓中夏已经为革命宣传而奔走,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了党的事业。

壮烈牺牲于雨花台

党的六大闭幕后,邓中夏曾经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员和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在莫斯科期间,邓中夏撰写了《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一书。叙述自中国职工运动的初期发展至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系统总结中国早期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书籍。这本书是邓中夏给后人的又一份宝贵精神财富。

1930年7月,邓中夏经哈尔滨回到当时党中央所在地上海,9月被党中央派往苏区,和贺龙一起领导红二军团和湘鄂西苏区革命根据地工作。1932年初,邓中夏返回上海从事地下工作,于当年秋季担任了全国赤色互济总会主任兼党团书记。

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在法租界不幸被捕。当时他曾经化名“施义”,没有暴露职务和身份。在狱中,敌人严刑拷打邓中夏,他的手脚都被电刑烧焦了。但他仍悄悄告诉难友:“敌人只能伤害我们的肉体,却无法摧毁我们的革命意志,更不能动摇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

最后,因叛徒出卖,敌人了解到“施义”就是邓中夏。9月上旬,邓中夏被从上海解送到南京,关押在宪兵司令部。在狱中他毫不畏惧,多次痛斥上门威逼利诱的敌人。9月19日,邓中夏给党写下了最后的一封信。信中他用充满了豪气的语句说:

“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努力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究是属于我们的!”

1933年9月21日,邓中夏被敌人杀害于南京雨花台。拂晓他被押上刑车时没有显出丝毫恐慌。同监狱的难友回忆,刑车开动的时候,仍可以听到邓中夏清楚的口号声。那一刻,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邓中夏,在生命最后一刻慷慨激昂地高呼:

“共产党万岁!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作者系雨花英烈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朱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