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常州市武进区抓住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契机,深入实施“学习新思想、拥抱新时代”理论宣讲“1121”行动计划,以“群众聚在哪,我们就讲到哪”为目标,通过“拓阵地、强队伍、优内容、活形式”四大措施,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有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小载体搭建“大平台”,宣讲阵地聚人气
多方拓展领域,主动抢占阵地,着力构建主体化、多层次、广覆盖的宣讲平台。大讲坛攒口碑。自2006年创办“武进讲坛”以来,武进区每年邀请区内外领导和专家学者开展权威性、理论性宣讲,为党员群众送上“理论学习营养大餐”。在武进讲坛的辐射带动下,全区各部门纷纷开设独具特色的宣讲阵地,如开放式大讲座、民营经济大讲堂、阳湖市民大课堂、东方大讲坛、武进教育大讲堂,形成了品牌讲坛叠加效应。小样板树先锋。以“六个有”标准,即有场地、有师资、有机构、有制度、有标识、有菜单,在全区“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倾力打造了湟里镇杨柳埠宣讲工作室、湖塘镇府东社区蒲公英宣讲团、西湖街道蠡河社区之声编辑部等5个特色宣讲示范点,以规范促示范,以示范带全面,实现把宣讲讲台办到农家庭院、小区楼道、社区广场……微课堂随时学。用好“学习强国”和“武进党建云”平台,引入“微武进”“今日武进”等新媒体传播矩阵,借助图说、H5、VR等形式,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理论宣讲“微课堂”,方便党员群众随时随地学习。
小菜单盯准“大需求”,宣讲内容接地气
针对宣讲没有把握住群众“期盼点”“兴奋点”,内容缺乏针对性的情况,武进根据群众需求,把宣讲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课题,制作成系列“菜单”,努力用理论宣讲的“小菜单”精准对接群众的“大需求”。做优“精品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聚焦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推出10个区级精品课程“送课”给基层。做强“特色菜”。以服务发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为着力点,结合省市重点工作要求、区情实际,拟定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高质量发展、社会网格化管理等“特色菜”课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宣讲、释疑解惑。做多“小碟菜”。以群众需求为切入点,努力做好“小碟菜”,党员干部、文艺轻骑兵、爱心志愿者、法律专家等小分队“接单上菜”,组织开展形势政策、传统文化、文明礼仪、家风家训、法律法规等多项宣讲活动。
小分队发挥“大能量”,宣讲队伍鼓士气
为解决宣讲队伍专业化水平不高、作用发挥不大等问题,武进以“区委中心组成员带头宣讲”为标杆,整合全区优质宣讲资源,建立区、镇、村(社区)三级宣讲员队伍。立足“草根”,组建“民嘴”分队。坚持面向基层群众,把擅长讲唱说演的500余名乡贤能人、致富能手、大学生村官、乡土文艺骨干、“五老”人员等“土专家”“土秀才”“土演员”吸纳到宣讲队伍中,组成185支民间名嘴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广场庭院开展宣讲活动。2018年,开展各种宣讲活动3000多场,受教育的党员群众50余万人次。赛训结合,提高宣讲水平。每年举办宣讲员培训班,邀请资深、有宣讲经验的宣讲员围绕理论知识、宣讲方法、语言技巧等进行辅导;围绕“学习新思想、拥抱新时代”“青声习语”等主题,组织宣讲比赛,开展“金牌宣讲员”评选活动,以赛代训,以评促学,涌现出了公安民警朱天亮、成校校长徐松华等广受欢迎的金牌宣讲员。发挥专长,打造特色品牌。各小分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以百姓视角、百姓语言,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各类特色宣讲。党员先锋队、博爱天使、乡里乡亲、阳湖女声、老娘舅、红烛等特色宣讲小分队,成为全区有号召力、有影响力的“宣讲名片”。
小故事阐释“大道理”,宣讲活动有生气
针对理论宣讲枯燥单一,群众不爱听、不愿听、坐不住、听不进的情况,武进通过演绎小节目、讲好小故事、讲清小道理的方式,探索创新“微宣讲”,让理论宣讲活动更有生命力。一是文艺式宣讲。把党的创新理论、核心价值观、惠民政策等内容编成30余个三句半、快板、评书、小戏、小品等文艺节目,开展巡回演出。快板《拥抱新时代》、评弹表演唱《与时代共奋进》、三句半《种好洛阳幸福树》、歌曲《江村乐章》等展现时代风貌的文艺小精品,讴歌新时代,凝聚精气神,激发了党员群众思想共鸣和情感认同。二是故事式说理。坚持用小故事讲明大道理,深入挖掘“阳湖先锋”“武进好人”“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故事,以“身边人讲身边事”形式,依托全区近千个道德讲堂,开展常态化宣讲,讲述凡人善举、草根英雄,传递社会正能量。三是体验式互动。开展“民情大家谈”“理论面对面”等活动,在喝茶聊天中开展理论宣讲;依托政治生活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法治公园等设施,组织参观学习,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感悟;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我们在行动”“党员义工365”“大爱武进一起来”等志愿服务活动,把理论宣讲与服务群众融为一体。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武进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