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理论宣讲的基层阵地

发布时间:2019-07-1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陈 涛    

基层是理论宣讲的基础阵地,是将党的政策落到实处的关键一环,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常州市高度重视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宣讲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宣讲活动成系列。系统实施理论宣讲“1121”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集中式备课、题库式储备、菜单式选题、供给式保障”的宣讲机制。二是宣讲队伍全覆盖。组建理论宣讲的“专家库”“党政库”“骨干库”“百姓名嘴库”,共培育了1500多名基层理论宣讲工作者,实现全市61个街道(乡镇)理论宣讲员培训全覆盖。三是宣讲形式有创新。以“理论+面对面”“理论+新媒体”“理论+文艺”形式,使理论宣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结合、与道德讲堂相结合、与新媒体相融合。围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目标,常州将继续着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宣讲格局,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生根开花,扩大干部群众的社会共识,凝聚起奋进发展力量。

提高站位,增强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基层理论宣讲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挥着传播理论、武装头脑、引导实践的重要作用,是党的创新理论落到实处的有效途经,是取得广大群众信任和支持的有效方式,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深刻认识到,理论宣讲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的宣讲,更要面向广大基层党员群众。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巩固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才能做到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行动上同心同向同行。

当前,常州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爬坡过坎转型的重大关口,正在全力冲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这对做好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凝聚力量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照时代要求、职责使命、群众期盼,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时差、落差、温差。因此,必须从思想的高度去重视,切实增强做好理论宣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守正创新,提升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

基层宣讲要从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出发,让党的创新理论与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活、生产、工作实践无缝对接,使宣讲工作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

内容要“准”。“准”是基层理论宣讲的前提条件,在方向、内容、主题上都要做到正确、准确。在宣讲备课阶段,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基层理论宣讲的重点内容,把党的十九大精神有机融入每场宣讲中去,讲出方向、讲明道理、讲清重点;要细读精读原著、学深悟透精髓,真正掌握其核心要义;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30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为基本依据,编写内容准确生动、思想性和贴近性强的宣讲稿。在宣讲过程中,既要讲清新思想的基本内容、基本框架、基本精神,又要根据宣讲地域、人员、任务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情而变。特别是在互动环节,要有的放矢地回答现实问题,将党的创新理论与群众关心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形式要“活”。“活”是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鲜明特色,表现为在内容表达、传播方式、成果转化上要活学活用。要做到“脑中有数”,在掌握社情民意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要做到“眼中有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注基层群众的群体特性,让深刻的理论实现“为民所用”;要做到“心中有情”,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基层党员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进行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解疑释惑。积极创作“理论+故事”“理论+文艺”作品,把“大主题”转化为“小切口”,把政策讲透彻;开展“田间宣讲”“庭院宣讲”“车间宣讲”,把“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做到“讲得好讲,听得爱听”。同时,积极应用新媒体,探索理论供给多维度,形成理论宣讲全媒体矩阵,实现“大理论、微讲述、零距离、宽互动”,提高理论宣讲的覆盖面和到达率。

组织要“通”。“通”是基层理论宣讲的基本要求,要做到群众在哪里,宣传阵地就建设到哪里。近年来,常州着力打造“1+10+20+N”宣讲体系,构建起一个包含市委讲师团、10个理论宣讲示范点、20支特色理论宣讲队和理论宣讲“师资库”为主框架的覆盖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的宣讲网络,实现理论宣讲全覆盖。在阵地连通上下功夫,通过组织专家学者和百姓名嘴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实现百姓有所需,宣讲有所供。

效果要“实”。“实”是基层理论宣讲的效果导向。宣讲归根结底是让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动力。如果理论讲得空洞,如“口号式宣讲”“教条式宣讲”“一言堂宣讲”,就不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就不会彰显力量、增强自信、鼓足干劲,理论宣讲必然没有效果。因此,基层理论宣讲要从群众实际需求出发,强调针对性、互动式,要回应干部群众关切,解决基层实际问题,讲出创新理论的价值归旨,讲出创新理论的方向指引,引导广大基层党员群众做到学、思、用贯通与知、信、行统一,不忘初心跟党走,鼓足干劲争一流。

用好平台,创新学习方式、激发学习活力

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对共产党人而言,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才谈得上拥有“看家本领”。如今,一个内容权威、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理论学习平台——“学习强国”,不仅成为党员干部增进理论修养的自学平台,更成为基层理论学习的平台载体、内容载体、活动载体、宣讲载体。

常州各地不断创新学习方法,形成了“集中培训+个别辅导”“特色活动+主题节日”“上门服务+线上答疑”等一大批有特色的做法。如钟楼区利用“学习强国”视频会议端口,召开小型视频会议,提高了办公效率,并在全区开展学习“书香下午茶”活动,分享心得和感悟;武进区湖塘镇府东社区开展“一老一小”宣讲活动,针对行动不便无智能手机的老党员,利用“手机投屏”“宣讲小喇叭”方式将老党员请到社区来学习;天宁区郑陆镇、溧阳市美景天城社区设计印有logo的定制奖品,用于积分奖励兑换,激发学习热情。这些创新探索,更好地推动党员群众挤出时间学习,持之以恒学习,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好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常州落地生根。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