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她,让麻风病变成可治疗的普通疾病;也是她,让麻风病患者从“鬼”变回了人。在麻风病研究的道路上,98岁高龄的李桓英还在继续前进,用生命实现“无麻”之志。
麻风病,是人类古老的疾病,很长的时间里,不仅是不治之症,还会令患者备受歧视,人人避之不及。但李桓英不怕,这位1958年留美归国的医生,把全部精力都贡献给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1978年,李桓英调入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她大胆创新,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率先开展了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和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短短几年,曾肆虐千年的麻风病成了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我国麻风病人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国际组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的治疗方案被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又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运动,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促进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成功之路从来都是布满荆棘的。为了我国麻风病防治事业,李桓英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到上百万美元防治经费,长期奔波在云南、贵州、四川贫困边远地区,7个地州、59个县镇,几乎每一个村寨都留下她的足迹。1989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汽车翻越雪山时突然失控,翻进十几米深的山沟里。等她苏醒时,雪地上一大片血迹,她的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骨折,头部外伤缝了7针。这样的遇险不止一次,她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但这都没能阻止她“抗麻”的脚步。
“以前人们对麻风病怕得要命,我就不信邪。”李桓英说。她主动接触麻风病患者,患者家的水她仰头就喝,饭捧起就吃;患者试探着同她握手,她拉着患者的手,长时间不松;遇到患者,她会拍拍患者的肩膀,摸摸患者鞋里有没有沙粒……麻风病患者说:“麻风病把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是李教授把我们从鬼变回了人。”
2005年,以李桓英命名的“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成立,每年都选派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外访问学习。目前,已经选送200余人赴国外进修学习,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2016年9月,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在北京召开,李桓英荣获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
2016年,已95岁的李桓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写到:“在多年的社会生活和医疗工作中,我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也正是在党的培养、支持和帮助下,我为广大麻风病患者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党又给了我很多荣誉和鼓励。我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愿意以党员的身份为麻风事业奋斗终生!”2016年12月,李桓英与医院年轻的医务工作者一起庄严宣誓,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目前,我国的现有麻风病患者不到3000人,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是李桓英的理想。为此,她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要努力工作到100岁。多年来,李桓英几乎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麻风病的防治事业,正如她所说的,“不拼就没有动力,不拼也很难有所作为。人的一生很短暂,只有拼搏,才是生命最好的延长”。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