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马可:以生活为师,为人民而歌

发布时间:2019-09-1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2019年第4期     作者:翟 一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唱一呀唱,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好地呀方……”“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年来到……”一首首熟悉动听的歌曲,一段段经久不衰的音乐,这些脍炙人口的旋律至今依然在被人们传唱,而大部分人可能还不太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者。

这位作者从未在音乐院校深造过,大学学的是化学,却走上了音乐道路,他便是中国新音乐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作曲家马可。

从发明家到音乐家

1918年,马可出生在江苏徐州的一个自由职业家庭,他的名字是从福音书上圣徒马可那里借用而来。1935年,他考入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刻苦读书,“梦想做一个发明家”,以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抗战爆发后,他迅速发起和组织河南大学“怒吼歌咏队”,编选和教唱抗日歌曲,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他以火一般的热情,创作了《保卫我们的平津》、《抗日五更调》等群众歌曲。适逢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率“救亡演剧队”来到开封,住进河南大学大礼堂。马可一直跟随冼星海参加各种救亡歌咏集会,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得到了冼星海的直接教诲。

1937年12月,19岁的马可毅然抛弃科学救国的幻想,投身到抗日洪流中。他参加了“河南抗敌后援会巡回演剧第三队”,后改编为“军委会政治部抗敌演剧第十队”,创作出《保卫洛阳》、《守黄河》、《吕梁山大合唱》、《游击战歌》等200多首富于战斗性的救亡作品,在群众中影响很大,被冼星海称赞为“极力趋向大众化、民族化的新形式”。

1939年底,马可来到延安,经冼星海推荐,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在1943年的新秧歌运动中,他编写剧本、作曲、参加演唱和乐队伴奏。由他编写的节目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受到群众热烈欢迎。由他作为主笔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受到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被誉为新歌剧的里程碑。

1945年12月至1949年10月,马可随鲁艺挺进东北新解放区开辟工作,先后谱写多首革命歌曲,同时还创作了《荒火》、《血海深仇》、《夫妻识字》、《小二黑结婚》等歌剧。1947年2月,马可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夙愿。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可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研究进入了全盛期。他历任中央戏剧学院音乐室主任、歌剧系主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兼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人民音乐》主编等,长期担负着音乐教育、戏曲研究和发展新歌剧事业,同时还写出了《中国民间音乐讲话》、《时代歌声漫议》等百余篇音乐评论和理论文章。

“课上学100首,远比不上老乡炕头学一首”

马可经历过很艰苦的创作历程。在1938年、1939年非常艰苦的宣传抗战环境中,没有学习时间,全都是实践。他日记里写,有时候到了前线,经常能看到撤下来的伤兵。晚上跟老百姓都睡在一起,一个屋里几个人,夜里经常睡不了觉,需要连夜写歌。

马可在193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小文章,他写道,“我漂来荡去,离开学校已经两年了,很多同学为我惋惜,说我放着用功的好学生不做,去演什么戏(演戏指宣传抗战),但是我觉得我两年的收获,远远比我失去的要多,我的收获是有余的,那就是我认识了国家真正的主人公,但是却在底层生活的劳苦大众。”

他宣传抗战的几年,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大学生。他接触了这些底层社会的劳苦大众,而且跟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为他一生的道路和艺术上的成就,打下了非常深厚的底子。所以当马可被派到延安民众剧团时,他很快就和当地的老百姓打成一片。

他是一米八的大个,所以跟剧团巡回演出的时候,打着剧团的大旗在队伍前头走。草鞋磨破了就光着脚从这个村走到那个村,冒着雨仍然充满激情。

在延安民众剧团时,马可负责教乐理和音乐知识,也向民间吸取新的东西。他说最开始也觉得秦腔太难听了,扯着嗓子喊。但当他们一起巡回演出时,老百姓却非常喜欢,十里八乡都赶过来看,一看就看一夜,甚至大半夜看完了还没够,还把剧团的人请到家里,拿出炕头最好的东西给他们吃,他们在炕头上还唱呢,唱秦腔,唱民歌。很快他就爱上了,因为他感受到了老百姓的情感。

后来他当音乐学院院长的时候,给学生讲课时说,他非常反感学生只翻一本民歌集,找一个旋律当主题就写。他说,“其实你课上学100首,远远比不上你在老乡炕头学的一首。因为在那种学习当中,你是把情感全都融进去了”。

为人民而歌的音乐家

《南泥湾》和马可的渊源是在他去延安的时候。那是走着去的,路过南泥湾。那个时候南泥湾就是一片黑的山冈、树林,被称作鞘林。

这首曲子最早并不是一个独唱歌曲,它是鲁艺秧歌队的一个开场,叫秧歌小调场子。秧歌场子就是八个鲁艺的女同志,挑着花篮一边唱一边出来跳。它唱出来以后一下子就传开了,传开以后歌唱家们都是把它当成独唱歌曲来唱的。

马可创作《南泥湾》,他的写作手法并不是按照西洋的作曲方式进行创作,而是用了中国古典诗词中“起承转合”的方式。它是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作规律写的。而且它的音调融合了陕北民歌和江南民歌。马可非常热爱民族的东西。所以评论家们说他的创作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又有强烈的群众性,就是大众性。他很注重这个,所以就被老百姓所喜欢。包括现在有时候,在胡同里走,骑车的路人就哼上了。

优秀的音乐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精神的象征和标志。在战争年代,在民族存亡、国家安危的时刻,音乐会以号角式的呼唤鼓舞人心并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马可的音乐,正是这样一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体现着先进文化发展进程的中国音乐,以音乐中的崇高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音乐作品鼓舞人。

马可曾经给他的孩子们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对你们的希望已经通过我们一生的道路表达出来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创作出诸多作品的马可却不为人所知的原因,他已经将他的一生默默地留在了他的作品中,留给了他挚爱的祖国和人民。以生活为师,马可把种种的热爱,化作了一段段旋律,流淌在勤俭之间,更回响在人民的心间。

责任编辑:朱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