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山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

发布时间:2019-09-1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邵长亮    

连云港市赣榆区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民生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立足本地山海地域特色,从“个性化”“精准化”“常态化”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具有山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

突出“个性化”,重抓“三大板块”服务群众。沿海区打造“村头、码头、船头”三个服务平台。在村头建立文明实践体验室,在码头成立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海燕志愿者服务大队”,在船头开展“五星级文明船舶”“船员之家”“党员示范船”评选活动,做到渔民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平原区深入“车间、坊间、田间”讲好理论。组织700名网格员、“乡理乡亲”理论宣讲志愿者、乡村振兴专干和农技专家等,进村入户,与群众一起蹲地头、钻大棚、解难题,开展理论宣讲、政策解读、科学普及等。山区开展“照顾好老年人、服务好中青年、教育好未成年人”三好服务。成立“微心愿”“夕阳红”“一滴水”“邻里守望”等30个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志愿陪护、义务体检等服务;组织中青年留守妇女免费参加电商培训;设立爱心驿站、“红榆伞”护学岗,关爱留守儿童。

紧扣“精准化”,创新“五访四单”方式方法。建设赣榆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对全区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活动安排、资源配置实施集中统一管理。“五访”即抽调463名党员干部,担任民情助理,到村、进户、见人、走心,对贫困户、留守人群、外来租户、社区矫正对象、工矿企业做到“五必访”。“四单”即实施所、站“点单”,服务队伍“领单”,中心“派单”,广大群众“评单”机制。通过网上公布的志愿服务和出访汇集群众困难等多种方式精细化收集群众需求,提高志愿服务靶向性。目前,已走访重点人群8807户,收集问题22类2000余个,组织培训216场次、送戏下乡20场次、法律咨询30场次、协调帮扶资金4371万元。

锚定“常态化”,坚定“做深做实”工作追求。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根基在群众,我们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让群众唱主角。一是着力打造一支群众身边的队伍。以党员干部为骨干,吸收热心公益的普通群众,组织义务巡逻、爱心环保、关爱弱势群体等志愿服务队,带领群众参与志愿服务。二是倾力培育一批百姓家门口的项目。以传统节日和各类民俗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零距离”送到群众身边。比如,城西镇把“老年大学”办到农村大队部,海头镇把“理论马扎”搬到群众家门口,黑林镇把“红色故事”讲到村口大树下。三是努力建立一套长效管用的机制。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年度考核;建立完善志愿服务嘉许激励等制度,把文明实践活动开展情况作为文明镇村、单位、行业等精神文明创建评比的重要内容;依托云平台督导所(站)实践活动,建立通报机制,让监督有抓手、考核有依据,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持久长效。

(作者系中共连云港市赣榆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臧金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