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射阳县理论宣讲战线加强宣讲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常态化组织开展理论水平高、群众需要多、社会美誉足的理论政策“零距离”宣讲活动,不断提升理论宣讲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在满足群众理论学习需求、拓展理论进基层覆盖面等方面作出了积极实践。
从群众中来,队伍载体“零距离”
构建一体化组织。积极统筹县内外各类资源,打造层次丰富、广泛覆盖、专兼结合的县镇村三级一体化宣讲队伍。做大专家层,与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签订结对共建协议、开展培训,提升骨干宣讲员宣讲水平;做优核心层,挖掘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研究团体、先进模范人物、退休老干部等各类人才资源,招募一批理论基础好、宣讲能力强的志愿者,壮大理论宣讲骨干队伍;做强基础层,立足培养群众身边的理论宣讲人才,吸引优秀企业家、大学生村官、村居宣传文化管理员加入,发挥“能人”示范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全县理论宣讲员超500人,实现村居、社区全覆盖。
打造标准化阵地。持续抓好理论学习中心组、党员活动日、“每月一大讲 每周一小讲”、“三下乡 赶大集”、送教进基层等理论宣讲平台建设,积极打造群众身边的理论宣讲大舞台,标准化建设提升3300只农村大喇叭、200个党报党刊公共阅读点以及237个村居农民大学堂、幸福小广场,用好党性教育基地、华中工委纪念馆、名人馆、好人馆等宣讲主阵地,做好“学习强国”平台注册推广工作,全县48个一级党(工)委、345个党总支、2420个党支部组织架构全覆盖,28000多名党员参与学习。加快县融媒体中心、中心e校等报台网微端屏联动的理论宣传教育平台建设,开设“理论学点”专栏,每天推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下基层应知应会”,同频共振的网络宣讲矩阵日渐成熟。
生产精品化作品。高度注重内容生产的组织协调工作,明确县委党校、县融媒体中心、县发改委、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广旅局对应负责理论宣讲、网络视频宣讲、涉企政策宣讲、涉农政策宣讲以及文艺化宣讲精品作品的内容生产,实现宣讲精品资源的共享共建共用,提高利用效率。在充实优秀宣讲作品资源库的基础上,每年组织全县理论宣讲骨干深入企业、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广泛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实践“四力四走”调研采风活动,把准群众需求之脉、开展贴地气的针对性创作,以脚底的泥土、纸面的温度唱响新时代。
到群众中去,学习宣讲“零距离”
创新集中宣讲形式。“面对面”宣讲是缩短理论与群众距离的一种好方式。在众多宣讲形式中,集中宣讲仍是经常采取的宣讲手段。因此,如何让集中宣讲生动鲜活,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是眼下基层宣讲亟需破解的难题。一方面鼓励走出会议室,到党性教育基地、项目建设现场等各类教育实践基地,用真挚的情感感召人、真实的案例吸引人;另一方面利用PPT、视频等现代信息手段,增加集中宣讲的互动性、趣味性,形象化、立体化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如将宣讲活动与文艺巡演、与图表式展板巡展、图文式政策解读、竞答式互动抢答有机融合,提升活动吸引力、影响力。
因时而讲丰富内容。群众关心身边事,更关心天下事。基层宣讲需围绕重大时事,快速跟进、及时解读,第一时间满足群众需求。每年冬训,围绕中央1号文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市县委党代会等群众急切期盼的会议精神及党的方针政策,紧扣县委、县政府工作中心,第一时间组织专家集中备课、及时解读,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开展各类专题宣讲,发放会议精神解读、冬训学习读本等各类辅导材料。将党的声音传到每个角落,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制度建设树品牌。重视加强宣讲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建立机关单位挂钩宣讲共建互助工作制度,打造宣讲“周周讲、村村到”活动品牌。明确宣讲频率、形式、内容等,要求各单位年初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每月在县内各媒体平台公示宣讲工作计划,现已覆盖237个村居社区,涌现了一批宣讲精品课程,如机关“青年干部大学堂”、企业“红领经”一刻钟理论微课堂、学校“七彩课堂”思政课、村居文明新风课堂等,传播新时代新思想、涵育文明乡风民风,促进知行合一、学用相长。
以人民为中心,体制机制“零距离”
“一把手”管理。明确以县委宣讲团为统领,实行理论宣讲工作党委负责制,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亲自审定具体宣讲方案,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并带头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同时,严格落实各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职责,加强对本单位宣讲志愿者的政治引领,把好人员政治关、宣讲内容关,在掌握上级决策部署、深入解读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的同时,防止片面性、简单化,确保宣讲内容不跑调、不走样,不给错误观点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全方位”保障。在沟通交流机制上,建立宣讲员工作QQ群和微信群,及时发布工作动态、上传宣讲内容、传授宣讲技巧,每季度召开宣讲员工作例会,交流工作、学习业务。在技能培训机制上,定期举办全县理论宣讲业务专题培训,特别注重县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团骨干力量的培训工作,编印宣讲提纲、PPT等,发放理论学习读本。今年共组织理论宣讲骨干“走出去”50多人次,开展示范宣讲活动3场次。在问题反馈机制上,建立走访调研、问卷调查、意见反馈等工作反馈机制,将收集到的基层意见建议逐一梳理归类,及时转交相关职能部门处理,督促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在经费保障机制上,明确各镇区、各单位在宣传文化工作经费中,专项列支宣讲活动工作经费,保障各项宣讲活动有序有力组织实施到位。
“立体式”激励。健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体系,用好基层党委(党组)意识形态主体责任考核、目标任务综合考评的考核指挥棒,切实加强党对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的组织领导。以群众测评结果为核心依据,建立激励先进、督促后进、淘汰末位的动态工作机制。对宣讲场次多、群众反映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加大典型事迹宣传力度,优先评先评优提拔重用;对宣讲成效一般的个人,倾斜各类资源,帮助分析问题,提高宣讲质效;对宣讲态度不端正、宣讲效果不好且整改无成效的个人,及时清退出宣讲队伍,并通报单位主要负责人,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理论学习、参与理论宣讲的氛围和导向。
(作者系中共射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