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面向受众的“预约式”宣讲

发布时间:2019-09-1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 军    

滨海县按照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着力破解主旋律宣传“越到基层越难开展,越到边缘越没有声音”的尴尬现状,从基层需求端发力,创新群众“点单”、党委“配菜”的“预约式”宣讲路径,成功解决供需不匹配、讲学不对称的问题。

受众为本,不断强化需求导向。摸准需求,以“群众关注什么我们就讲什么,群众喜欢怎么讲我们就怎么讲”为导向。出台《关于加强镇村理论预约宣讲的实施意见》,从受众“需求端”发力,抽调党群部门、农业农村、教育卫生等条线人员组成联合调研组,梳理出宣讲支出受制、群众参与受限,以及内容高深听不懂、形式单调不愿听等问题,致力打破理论宣讲供给需求之间的“错位”和“滞差”。精制菜单,紧贴百姓理论诉求,循着群众声音设置课题。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侧重党的基本理论、惠民政策和业务技术培训,特别是群众关注度较高的扶贫政策、土地制度、环境住房、医疗教育等话题,按照讲前摸底明重点、精心备课思难点、课后反思排不足的模式,分条线部门集中备课,精心制作宣讲“菜单”。活化方式,变“请群众到会听”为“送讲上群众门”。宣讲地点多选在人员集中的戏台、村头老树下、生产车间、学校和广场上。宣讲方式既有集中式宣讲,又发动群众自发参与宣讲,如自编理论快板、歌曲、小淮戏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其中,“送戏+微宣讲”的模式,即以一台戏贯穿若干个理论微宣讲,以送戏吸引群众,以微宣讲教育群众,尤为受到欢迎。

便民为要,不断拓宽服务路径。搭建信息网格。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理论需求的群体,全县共划分5个服务网格,聘请“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理论骨干作为理论预约宣讲服务联络员,随时随地倾听群众呼声、记录需求信息、宣传宣讲内容。打造“立体宣讲课堂”。利用村文化服务中心提供电话宣讲预约服务,开通“理上网来”预约宣讲微信平台,每天推送理论产品。目前,该平台关注人数已达13443人,先后发送宣讲信息、宣讲视频等1600余条,其中多部宣讲视频,点击量均超过3万。及时发布信息。如今,全县理论宣讲信息定期公示发布在《滨海日报》、县电视台、网站和微信客户端上,已累计发布信息50多条。

评价为标,不断健全常态化管理。建立面向受众的理论宣讲评价机制,持续激发参与者的热情,提升理论宣讲服务能力。县委规定各单位每年开展宣讲的场次不得低于20场,并把社会效益、群众满意度、邀约频次等作为综合指标,以“受众端”评价为依据“评星定格”,按星定级、按级计酬,既尊重受众体验,又调动宣讲人的积极性,推动宣讲工作走深走实。同时,在资金投入保障上,把理论宣讲经费纳入年初各级党组织财政预算,按照社会筹集一点、企业募集一点、爱心人士赞助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设立专项基层宣讲基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宣讲常态化建设中来。

(作者系中共滨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