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
群众的根在哪,文化的魂就绽放在哪。苏州相城区望亭镇基层文化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导群众从历史和生活里提炼文化的精华,引导群众参与到地方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中,给群众搭建平台,鼓励群众参与文化保护、文化创作、文化展示、文化传播,从而达到文化治理,提振文化自信。
群策群力建设本土文化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为我们推进文化振兴、彰显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望亭以此为抓手,系统梳理了全镇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积极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发掘、利用、传承。主要包括沙墩港、观鸡桥港、牡丹港、仁巷港、南河港等水系遗存,古长洲苑、月城、皇亭碑、沈宅、迎湖寺等古址遗存,稻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各时期的出土文物以及大量的非遗物质文化遗存。在各类资源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镇党委、政府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召开各类汇报会、群众座谈会等20余次。其中,一批致力弘扬望亭历史文化的老同志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望亭运河文化繁荣贡献了积极力量。2017年,望亭镇正式启动运河公园建设,对御亭、皇亭碑、驿站等历史古迹进行恢复,新建望运阁和文化展示馆,并将望亭老街风貌和中医传承融入其中,助力运河文化的传承发展。历时两年时间,成功打造了集遗产保护、文化研究、生态旅游、特色党建于一体的运河公园暨历史文化街区,占地20万平方米,总投资1亿元以上,一座“吴门文化新地标”落成面世。
文化建设需要古韵建筑、实物遗产等硬载体作为支撑,当然也离不开笔墨纸砚所书写的秀美篇章来烘托。望亭秉着“摸家底、存记忆、留文脉”的初心,依托原有各类资源,集聚群众提供的各类素材和意见建议,包括图片、诗文、古物遗产等等,精心编写了《稻香古镇·望亭》《风物中国志·望亭》两部著作,细致描绘了望亭文化的古与今。望亭的文化建设始终践行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已经深深地扎根在群众的心中。
凸显群众首创精神
文化建设离不开文艺创作的日积月累,文艺创作需要更多的原创作品来支撑。望亭镇紧紧围绕“群众首创”这个主旨,于2018年8月正式启动《印象·望亭》情景剧制作。
该剧完全由望亭本土群众自编、自导、自制、自演,通过编排具有稻香古镇地域风情的情景剧,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唱响地方文化IP。情景剧通过歌曲和舞蹈动作展示望亭的特色民俗文化和发展成果,涵盖若干本地特色文化要素和艺术表现形式,例如稻作文化、草席文化、工匠手艺、评弹文化等等。演员为56名本地群众,涵盖各个年龄层,合理分工、各展所长,将自己见到的、感受到的望亭唱出去、演出来、跳起来,从而激发人们的乡土记忆,激发起建设更加美好家乡的奋斗力和凝聚力。2019年6月,该情景剧成功登台江苏大剧院,是为数不多的登上省级舞台的乡镇群众首创作品,同时段在线观看人数达120万余人次。除此之外,望亭本土群众还自发创作了《过雪山草地》《老村长》《古运·稻香》等10余部文艺作品,各类荣誉斩获颇丰。
当前,望亭正把悠久的运河和稻作文化底蕴转化成百姓的精神家园,重抓文化立镇,突出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通过群众首创各类活动的演出,把吴门运河儿女的奋斗故事和精神面貌传播得更广,让望亭文化IP愈加鲜亮夺目。
以民为本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作为苏州市西北门户,望亭是苏州唯一一座拥有运河与太湖风貌的千年古镇,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为望亭推进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必要载体,也为小镇彰显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支撑。近年来,望亭镇基层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格局,秉持文以聚民的内涵实质,大力推进文化振兴,是苏州地区传承保护、活化使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之一。
望亭镇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依托北太湖稻香驿站等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载体,探索实施“5+2”志愿服务模式,即打造“鹤溪文化、本草健康、稻香理论、诗文江南、农科达人”5支专业化志愿服务队和“北太湖青年农民、糕糕兴兴”2支特色志愿服务队,有针对性地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菜单”,致力满足群众现实需求。截至目前,望亭镇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30余次,受益群众2万余人。积极整合有效资源,全力展示望亭推进改革的生动实践。成功举办“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幸福的春天 奋斗的故事’主题活动”,活动收获有效投稿1.7万份,关注粉丝量超过500万,传播阅读量超过一亿。成立江苏省乡村振兴智库研究院,打造了大运河文化带小镇联盟,为运河古镇进一步继承和保护文化遗产作智力储备。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内容上有物质与精神之别,在形式上也有获得和给予之分,获得自然高兴,给予也一样幸福。我们的工作要善于搭建更多这样的平台,给群众创造更多这样的机会,发挥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创造作用、在文化传播中的传播作用、在文化治理中的主体作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调动凝聚群众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的文化活力。
(作者系中共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委员会书记)
责任编辑:陈伟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