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常德盛,1944年7月出生,江苏常熟人,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党委书记,党的十六大、十八大代表。在蒋巷村工作的53年中,他始终抱着“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的决心,坚持为民初心、本色情怀、理想信念、精神干劲始终不变,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把贫瘠落后的蒋巷建设成为共同富裕、环境秀美、风清气正的幸福家园,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精神传家”的强村富民之路,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模样。
今年,是我在蒋巷村主职岗位上奋斗的第53个年头。1966年,我刚担任村大队长时,蒋巷村还是一个“小雨水汪汪,大雨白茫茫”,“泥墙草房、穷土恶水、疾病横行”的贫困村,90%的人患有血吸虫病,30多岁小伙子半数娶不上媳妇。我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天不能改,地一定要换”!带领全村村民坚持走强村富民、共同富裕道路,凝心聚力朝着党所指引的美好前程不断前行,使蒋巷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新天堂,成为全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全国文明村。蒋巷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离不开党的政策指引,离不开各级党组织的关怀帮助,离不开蒋巷党员群众的不懈奋斗。
坚持艰苦创业,让蒋巷实现强村梦想
发展难创业难,但千难万难,不干最难。50多年前的蒋巷,是常熟最贫困的地方。记得我刚当蒋巷大队长时,集体账上只有三毛六分钱,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七十元,召开第一次生产队长会议时,连条凳子都借不到。村民们做梦都在渴望有一天能过上好日子。
面对当时蒋巷落后的面貌,我坚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只要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天不能改,地一定能换”。为了治水改土,我们投入劳动力6万余工,花10多年时间,硬是用一根根扁担一只只筐,将1700亩低洼田填高1米多,建成了旱涝保收的优质粮田,让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宽敞,处处是江南水乡的特色田园美景。从前年开始,我们探索种植不用化肥农药的稻谷,今年扩大到1200亩,大米品质显著提高,成为旅游产品线上线下销售。
改革开放后,我们不再满足于农业“样板村”,决心打好工业翻身仗。但是办企业,首先碰到的难题就是缺资金、缺人才。经人牵线搭桥,我们曾结识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外地人,可没想到他是个骗子,我们被骗金额高达200万元,相当于蒋巷村几十年的劳动成果,这对我们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当时,15家法院跟我打官司,逼债的人挤破了门,感觉天都要塌下来了。有人劝我破产规避,可我觉得这是利用法律来“赖账”,以后还怎么跟人家做生意?我告诉逼债的人:“蒋巷人重诚信,只要我有一口气在,一定能把你们的钱还上。”我们顶着压力,咬紧牙关,秉持“四千四万”的精神,发展乡村经济。记得最多的一年,我磨破了4双皮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终于建成了华东规模最大的轻、重钢结构及轻质建材企业,蒋巷迎来了工业富民的“财富拐点”。
米袋子钱袋子鼓起来后,蒋巷人在思考怎样实现“常青树”式发展,打造“绿色蒋巷、优美蒋巷、整洁蒋巷、和谐蒋巷、幸福蒋巷”。1991年,我们含泪推掉年创利100多万元但污染严重的化工厂。上世纪末,我们从一条“麦子下岗、竹子上岗”的新闻中受到启发,先后投入上亿元,大力发展农村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建成全省首家三星级村级旅游宾馆。以农业旅游为发展方向,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为主题,投资建造了江南农家民俗馆、青少年科普馆等景区景点和度假村、钓鱼台、游乐区等游乐项目,开启了生态宜居的农业旅游新天地。今天的蒋巷,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相得益彰,全村经济总量持续多年保持在10亿元以上。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5万元,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10000元,村级可用财力达到2200多万元。
53年来,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白天干,晚上想,很多个夜晚都是在失眠中度过。之所以这样拼命地工作,是因为我从担任村大队长时就发过誓:“一定要让蒋巷人过上好日子!”
致力共同富裕,把蒋巷建成幸福家园
村干部说话响不响,腰杆硬不硬,群众不看你喊了多少口号,而是看你到底干了多少实事,能不能带领大家共同富裕。我一生的追求,就是让村民生活得更好些。因此,我们始终把村级经济发展的成效体现到全村百姓的共同富裕之中,每个村民都过上了又富又安的好日子。
致富有岗位。坚持勤劳致富,让人人有事干、人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事干。蒋巷百姓宜工则工——凡适合在企业工作的到集团所属企业,实现充分就业;宜农则农——将耕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全村1200多亩粮食基地由16人耕种,收入不比务工者低;宜商则商——村里统一建成一批三产房,提供给愿意经商的小老板们,并为他们解决流动资金;宜副则副——在副业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的村民从事养鱼、养鸭等副业;宜重则重——文化较低、身强力壮者从事修桥、铺路等重活;宜轻则轻——年老体弱者则干些绿化管理、清洁卫生等公益性事务,年收入也在万元左右。
住者有宜居。幸福的蒋巷,宜居的家园。依靠工业发家,村里积累了一定的财力。我们把一部分投在新农村建设上,分两批建成192幢“小洋房”,每幢建筑面积220多平方米,造价近30万元,只向村民收取12.8万元。别墅区内绿化面积达50%以上,设有农民剧场、商贸街、文体活动中心、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目前,全村村民全部搬进了电话、宽带、太阳能热水器、天然气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新村别墅,过上了比城里人还好的生活。
老者有颐养。蒋巷村男满58虚岁、女满55虚岁的老人每月可领取600-2300元不等的养老金,并统一提供优质口粮。鼓励老人与子女同住别墅房,对与子女共同生活的老人每年给予2000-3000元的奖励。同时,为让老年人过上舒心、自由的日子,村里建设了158套老年公寓,按三星级标准配套用具,宽敞舒适、环境优美,免费给老人使用。全村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做到“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彻底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村民们说:“以前养老靠子女,现在养老靠集体。”
学习有奖励。蒋巷村以有其学、优其学、乐其学、终身学的理念,发展优质教育普惠村民,幼儿园和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可以和城里媲美。幼儿园全免费,中小学实行“两免一补”,品学兼优者还能得到奖学金;如果考上大学、考上博士或出国留学,另有“重奖”。村里投资建立了江苏省青少年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基地,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看病有优惠。社区医疗服务站为村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每年免费为村民提供一次健康体检,并为孤寡独居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家庭病床访视服务和康复指导服务。村民有什么病痛,医务人员随喊随到。农民合作医疗保险除市、镇资助外,个人分担部分全部由村集体补助缴纳。农民看病除享受合作医疗保险规定的医疗费报销外,个人承担部分村补助50%-60%,大大减轻了村民的医疗负担。
曾经,村民最大的梦想就是过上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现在的蒋巷,“村里人舒服,城里人羡慕,外国人信服”,百姓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而且城里有的,蒋巷有,城里没有的,蒋巷也有,村民们再不愿意离开了。
培育核心价值,让蒋巷沐浴文明新风
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可是思想的路不通,脚下的路也走不好。没有脑袋富,鼓起的口袋也会瘪下去;没有一代代新农民,再多的积累迟早也会被耗光。因此在蒋巷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用先进文化引领乡土文化、以现代文明培育乡风文明,努力建设和谐文明的精神家园,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用蒋巷精神激励人。蒋巷村发展的背后,有一种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这就是以“率先争先”为核心内涵的蒋巷精神。坚信“富不是天生,穷不会生根”,以“率先争先”激励创业斗志,以“团结拼搏、务实创新”营造创业氛围,遭遇挫折、绝不放弃,经受风雨、意志弥坚,历经艰难、勇往直前,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把蒋巷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方乐土。财富有价、精神无价,蒋巷精神激励和引领蒋巷人不断开拓新境界、创造新业绩,成为蒋巷村的兴业之宝、繁荣之基。
用先进文化发展人。多年来,蒋巷把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重头戏”来抓,推动先进文化在农村广泛传播。1997年成立“农民读书协会”,2000年全面发动家庭参与读书学习活动,要求基本理论深学、科学知识精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文明知识多学,做到人人是学习之人,家家是学习之所。村里自办广播电视信息窗栏目,图书馆每天免费开放,每年向村民家庭赠阅“四报二刊”,鼓励撰写读书笔记,每年开展“读书学习先进家庭”评选活动。学习型家庭成为蒋巷人提升素质的重要载体和自觉学习的终身学校。
用现代文明提升人。成立“文明村民学校”,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村民”等系列文明创评活动。根据蒋巷实际,把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具体化,倡导“三守”“六爱”,即“守法、守约、守信誉”,“爱党、爱国、爱蒋巷、爱亲、爱友、爱自己”。开展“崇尚文明、告别陋习”“清洁庭院、清洁河道、清洁村庄”等主题实践活动,推动形成文明新时尚。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建起农民剧场、科普馆、远程教育中心、体育馆等文体设施,时常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村民都说,多一个球场、少一个赌场,多一张书桌、少一张牌桌,多看些名角、少了些口角。
村里是个小社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也办不成事。去年第5次修订《村规民约》及奖惩制度,印发每家每户。积极推进法治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开设法律讲堂,建设法治公园,一步一步推动农村治理法治化。蒋巷实现20多年无上访集访、无封建迷信、无黄赌毒现象,成为一个安定祥和、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坚守党员本色,让蒋巷精神代代相传
我出生在普通农民家庭。刚解放时,我正处于启蒙时期,革命先烈救国救民的感人事迹,深深铭刻在我幼小的心灵中。长大后渐渐懂得,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就是走先烈们没有走完的路,为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继续奋斗。
曾亲眼目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从旧社会走向新社会、让中国大地“旧貌换新颜”的过程,我始终对党充满感激。1966年光荣入党后,我更加明白,共产党人为劳动人民的幸福而努力奋斗,是责任,更是信仰所在。我的信仰就是牢记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干工作必须要全心全意,把整个精力,把一生都扑在那里。老百姓能安居乐业,蒋巷环境优美,看到这些在我的手里慢慢变成现实,那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我看来,所有的身份,没有哪个能比“共产党员”更重要。入党不是入股,当干部不是当老板。既然选择了当村干部,就要做到尽心、尽职、尽责,站得直、坐得端、行得正。村里是个熟人社会,要把事情做好,最根本的是办事公道。这样,百姓才会敬重你、拥护你。
从担任村书记以来,我就给自己规定“三不原则”:不吃请、不受礼、不徇私。后来,又立下“三不规矩”:不拿最高工资、不拿最高奖金、不住最好房子。50多年来,少拿了130多万岗位报酬;兼任集团董事长,从未拿一分钱,几百万元的绩效奖励分文未取;企业改制时,数千万元的股份全部留给了全体村民。有人说我傻,个人利益都不要。我说,我不是什么都不要,我要的是对蒋巷精神的坚守和传承;要的是村民都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
财富有价,精神无价。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生态美家”的基础上搞好“精神传家”。我在位每一天就要做好每一件事,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强富美高”要求,在蒋巷村逐步变为现实,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总有退休的一天。在我退休之前,我一定会带好身边一班人,把我几十年的心得体会和感悟,毫无保留地传给他们,为培养新一代强村富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尽绵薄之力,用蒋巷精神激励每一个年轻的蒋巷人,遭遇挫折时绝不放弃,经受风雨后意志弥坚,历经艰难后勇往直前,让蒋巷精神薪火相传、长盛不衰。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