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窗口,一直以来都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前沿,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窗口”和“示范区”。今年暑期,笔者赴广东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实地感受这片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进入新时代,南粤大地继续升腾无限希望,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重大机遇,港珠澳大桥连接两岸三地,全国改革开放先进典型东莞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区集聚高层次创新要素、剑指世界创新中心……“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广东人“勇立涛头、手把红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硕果,抒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新实践,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践魅力。
抓住了“事物的根本”
广州珠江新城CBD、东莞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光大We谷产业园……近年来,广东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走上一条创新驱动的良性轨道,鲜活阐明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性。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抓住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理论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形成了关于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知识体系,理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就在于尊重理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发展生产力。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代表了“人民的利益”
矗立在深圳市莲花山上的邓小平塑像,器宇轩昂,影壁一面刻着“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另一面刻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两句话深含着理论只有代表人民的利益才有生命力的真谛。“以人民为中心”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忘记思考和回答“我是谁,为了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等一系列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在回答“我是谁,为了谁”,毛泽东同志要求“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一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情真、质朴且直白;习近平同志提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在回答“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时,毛泽东同志主张“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邓小平同志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习近平同志要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之所以有这样的回答,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者相信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主体。
坚持了“与时俱进”
佛山市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珍藏着上百份老报纸和老照片,纪录着近代以来珠三角工业文明发展的风貌,全方位展示了珠三角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静默且有力地告诫每一个到访者,成就来自不易,唯有不断进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恩格斯这样阐述道:“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一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审视自身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不断注入新的元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此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直遵循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原则,走自己的道路,稳步推进。可以说,这条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革命和建设之路的实践中“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集聚了“巨大的物质力量”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是中国建设史上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跨海桥梁项目,其在立项之初就受到海内外广泛关注。2019年大桥通车,对粤港澳三地经济社会一体化意义深远,不仅是“一国两制”下三地密切合作的重大成果,更是中央落子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充分诠释了理论只有通过巨大的物质力量才有说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已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通过发挥好理论的现实解释功能,将充分放大理论的说服力,得到群众认同,进而指导群众的行动,让理论成为群众听得懂、信得牢、用得好的思想工具。同时,理论宣传工作者在与群众的双向互动中,也能汲取群众的智慧,“反刍”消化,“从群众来,到群众去”,提高学习的成效。
思政课教师是一批扎根在高校里的理论宣传思想工作者,肩负着宣传党的理论、培根铸魂的重大使命。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进青年、引领青年的价值观,让最好的声音及时流淌进青年学子的心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时代思政课教师不仅自己要学习理论、信仰理论,更要加强理论宣传方式的学习,用马克思主义指引学生青春之路,提升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进而让青年学子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
(作者系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