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论坛”上,一位8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以“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为题作了报告,引起了台下观众的阵阵掌声。他就是曾参与“两弹一星”研制的知名专家、军事科学院防化研究院原研究员杨裕生。
1932年,杨裕生出生在江苏如皋的一个小镇,他童年最深刻的回忆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战火烧到了他的家乡,杨裕生背井离乡只身来到上海,在家中亲友的帮助下读完高中,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化工系。1956年,他考入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攻读研究生,期间留学苏联。
核武器的研制是否成功,必须通过核试验加以检验,蘑菇云样品的分析正是核试验检验的首要手段,杨裕生就是这项分析诊断研究的主要领头人。1963年,他被调入国防科技委,进入组建中的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工作,负责蘑菇云取样分析和放化分析诊断。为此,他断绝与家人的联系来到沙漠。虽然之前学习的是化学专业,但核试验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从零开始学起。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攻关,杨裕生带领取样小组,开创了以载人飞机为主体、辅以炮伞、火箭和布盘的系列取样方法。
1964年10月16日,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所有人都在欢呼雀跃时,杨裕生紧张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度过了半小时危险期后,他第一时间穿上防护服,跳上卡车,奔向取样地进行蘑菇云取样分析和放化分析诊断。他在核试验现场超额完成了取样任务,组织上给他记了二等功。此后,他和战友们又顺利完成了包括我国首次氢弹爆炸在内的20多次取样和放化诊断任务。
在戈壁滩奔走了27年半后,1990年,组织上把58岁的杨裕生调回了北京。很多人以为回到北京的杨裕生会在研究所里带博士生,指导科研工作,过上相对清闲的生活,可他不想停下科研的脚步。1995年,他凭借在核科学与放射化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7年,在他参与的某重大项目论证中,一项高比能量电池课题因攻关难度大、研发周期长,无人愿意承担。在征得领导同意后,他决心开辟这一新的研究领域——锂硫电池。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998年,杨裕生带领团队建起中国第一个化学电源实验室。“虽然那时已是66岁的年纪,但我乐意当一名小学生。”杨裕生说道。
为攻克技术难题,他经常召集团队开展“头脑风暴”,鼓励进行“天马行空”式的设想,让各种创新点子在实验室相互碰撞。如今这个实验室已经走过了20多年光阴,多项研究成果投入部队使用。
科研攻关永远在路上。2016年,杨裕生申请退休,完成了自己军旅生涯的光荣使命。但他仍希望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惠及更多普通群众。这一年,84岁的他又一次改行研究电动汽车和新能源领域。他说:“面对科学知识,我愿意永远当一名小学生,一次次从零开始,保持一颗富有激情的心。”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