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有这样一位支教校长,他一生只做育人这一件事,他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他用双肩承担起了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他,就是陈立群,是学生口中的“陈爸爸”,是苗乡教育“最亮的星”。
2016年,曾任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军中学校长、头顶“全国名校长”光环的陈立群,从坚守近40年的岗位上退休。当时,国内多家民办中学向他伸出“橄榄枝”,开出百万年薪,但他都婉拒了。当年8月,一次校长培训的机缘,他应中组部台江扶贫工作组和台江县委县政府之邀,毅然来到千里之外的苗山深处,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当问及有何条件和要求时,他开出的唯一“条件”是:分文不取,扶贫支教。因为在他心中,“给我高额年薪,不如让我帮助一个个贫困生考上大学更开心”。
台江县是“天下苗族第一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全县唯一的公办高中,台江民中在陈立群来此之前,教育质量堪忧,每年仅有100多人能上二本线,2008年和2011年只有1名学生考上一本。但陈立群坚信,“无论差校、名校,都是帮助学生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激发他们生命能量爆发。给孩子一点光亮,他会还你一片天空。”
初到苗岭深处,陈立群还没能适应当地饮食的辣味,学校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怠惰的教风学风就让他频频“皱眉”。食堂设施老旧破损,住宿条件简陋脏乱;听语文课,一位老师讲了一刻钟,才回过神来“讲错了”;一位数学老师上课只凭“信马由缰”的发挥,根本没有准备教案;上自习课,交头接耳声此起彼伏,沉迷手机、无心学习的学生很常见。对待“乱校”须用“铁腕”手段,陈立群先从解决学生“食堂吃饭”问题开始,全校3个年级分3个食堂用餐,单独开设教工食堂;不称职教师被调岗“下课”;实行“安静学习月”“自主学习月”,每个班每天检查评比,早中晚挨个教室督察。没多久,3000多人、55间闹哄哄的教室,一下子静悄悄、整齐有序起来。
硬件设施和学习氛围的改善让陈立群坚定了支教的信心。在他刚担任校长时,全校每年辍学学生有100多个,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问题学生占全校人数近一半。为解决这问题,他号召老师们走进学生家中做宣传动员工作,大力宣传“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启发群众重视教育,用教育阻断贫穷代际传递。3年多的时间,辍学现象已基本消失。
所有的帮扶总是暂时的,所有的支教总是要结束的。陈立群总在思考,自己离开后,能为这里留下些什么。于是,他主动接手了许多“分外之事”,一批批教师被送到杭州学习,校内开展师资培养工程,每个年级和教研组开展听课、评课,并和黔东南州名校凯里一中开展同课异构,为当地培养起一支“不走的”教师队伍。
3年多来,陈立群将越来越多的苗乡学子送到了他们向往的高等学府,为苗乡播下希望的种子。2018年,全校901名学生参加高考,450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2019年,有561人考取本科,其中过一本线的第一次超过100人。陈立群带来兴师重教的“星星之火”,正在成为照亮苗乡孩子们未来的那缕光。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