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打造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之“硬核”

发布时间:2019-11-1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陈 璇    

大运河,上下2500余年,绵延3000多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活态传承着的中华文明的象征。清波一脉通古今,开凿于先秦时期的大运河苏州段,一直以来,承载着江南的千载繁华。时至今日,也一直是中国大运河运输最繁忙的航道。从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的300年间,苏州城藉由运河大动脉独领时代风骚。

2018年7月,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担负“苏州责任”,打造“苏州样板”,夯实“苏州基石”,凝聚“苏州合力”,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一段”。2019年9月,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深入调研姑苏区时更是指出,要在用好用足资源中提升“核”的经济密度,要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要把分散的资源科学地“统起来”,按照“以块为主”的原则,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运作机制,把“东方水城”的水文章做得更足。建功新时代,要切实扛起“做实做亮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之核”的时代责任,着力打造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之“硬核”至关重要。

重在再现文化江南的典范作用

苏州被誉为“东方水城、人间天堂”,水是苏州城的文化母体。作为独特的活态文化遗产,大运河苏州段流淌着的不仅是运河水,更重要的是绵延不绝的苏州文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枕河姑苏,“枕”的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生活范式。而大运河则是勾连过去、体味现在、通达未来的联结纽带。

从长时段的历史维度来看,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正处在中华文明内部“上中原”与“下江南”两股历史合力的交汇点上。运河之肇,始于江南,始于吴地。一部苏州运河的历史,和一部苏州城的历史几乎是平行的。2500多年来,大运河苏州段,围绕着河与城,围绕着河与人,留给后人以无尽的历史人文遗产,无数胜迹、往昔、故事与体验,仍然存活在今人的生活空间和精神记忆里,这是历史的慷慨馈赠,是古韵苏州的滋味源头。枕河而居,苏州城便是一座大运河博物馆,是江南雅致文化的典范。“最苏州”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为了追踪、复现、回味这一历史人文的沧桑之美并从中构建有益的人生启迪的重要场域。将江南文化中的山川秀美、精致典雅植根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广泛传播典范化的江南文化品位精髓,再现历史上苏州“文化江南”典范的引领作用,让大运河苏州段成为中国文化客厅中别样精彩的篇章。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苏州段“枕”着江南文化厚重的历史,而且这是一个绣枕,是灵秀颖慧,创造艺术的源泉。

在苏州城的历史变迁中,运河水始终滋润着苏州的风物与人情,“枕”河而居的苏州人,在时光中也孕育了苏州独特的文化风尚和生活范式。江南文化的最精彩同样体现在大运河苏州段文化的人文性与生活化,从某个角度而言,是变生活为艺术。“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是古苏州极具美感的鲜活的生活场景;“清芬拟入芝兰室,博雅如游书画船”,运河岸旁星星点点的书画船是江南文人诗兴人生的一部分;“每到斜阳村色晚,板桥东泊卖花船”,讲的虽然是南浔,但卖花船上那一个个婀娜的卖花女,却也是苏州运河边真真切切的靓丽风景。自明代中期直到太平天国时期,江南的苏州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无论社会发展,还是生活时尚,都处于引领潮流的突出地位。“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时人将这种现象或潮流称为“苏样”“苏意”。所谓苏意、苏样、苏式,就是苏州风格。流行四方,则各地唱苏州戏,饰苏州头,穿苏州样式服装,用苏州式样器物,行为举止如苏州人状,亦步亦趋,惟妙惟肖,尽量体现出苏州风格。因此,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契机,苏州当应率先示范、输出展现“苏式雅致生活方式”的高雅品位,再现运河沿岸古代苏州的生活场景,向世界展示苏式生活,讲好中国大运河苏州故事。在这个意义上,大运河苏州段“枕”着江南文化的精致、典雅与开放、包容。

文旅融合,展现“苏式味道”的整体城市设计

古代苏州的城市规模,从两张图可窥见一斑。宋《平江图》准确地表达了南宋苏州城的平面布局,由图可知苏州是一座典型的水网城市,亦是名副其实的“千桥之城”。居民枕河而居,运河绕城而过,城内以河为道,唐诗中多有吟咏之句,即为鲜活生动的水城生活写照。

清人徐扬的《姑苏繁华图》则是大运河水域的社会生活场景。“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李斗《扬州画舫录》中之句,大致是说古代苏州,尤其在清代,是全国知名的商贸中心,市肆繁盛。诚然,大运河苏州段流域物产丰富、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是中国古代的漕粮、丝绸之府,对国家政权巩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现在,仍是中国大运河点段中重要的黄金水道,且两岸风光旖旎,古镇古村星罗棋布,推动文旅融合适逢其时。

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的文旅融合,应以大运河为纽带,开展“苏式味道”的城市设计。目前,在城市设计方面,运河文化带的规划和建设尚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尚未完全体现出一以贯之的符合苏州整体运河水城气质的建设方案,全局性与统筹性尚不够充分。鉴于此,苏州要充分学习世界各地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功案例,以“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再生”为开发理念,以擦亮“千年运河?名城苏州”的城市名片为目的,并且兼顾“江南诗画?鱼米之乡”之特色,以充分体现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之核的“吴韵、吴风、吴声、苏工、苏作”等具有苏州韵味的元素。要运用现代技术展示运河生活场景模拟,重点打造一大批具有亮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增强游客的代入感和体验感,从而调动全民参与热情。

另一方面,要以运河产品融合为基础,有效延长运河文化文旅产业链。其主要体现在,与运河相关的文化产品要与苏州的旅游市场相融合,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出一批充分体现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如“带着成语游运河”“走运河、品佳肴”“运河寻踪”“我家住在运河边”等,让文化产品满足和引导旅游市场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运河文化和旅游互动效应,推动差异化发展,打造大运河苏州段独有的文化IP,不断拓展衍生产品链,增强产业支撑。

总的来说,要重视时空维度上横向和纵向的借鉴,在世界范围内营造“水韵江南?繁华苏州”文化品牌,以经济开发为中心,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内核,以具有“苏式味道”的城市整体设计为愿景,重新绘制新时代的盛世《姑苏繁华图》。

文化复兴人文故事地标

唤醒“运河记忆”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运河沿岸的生态环境改变、人口流动,承载着家风精神和先辈故事的文学、戏曲、绘画风格、匠作技艺等文化样式对于运河沿线的居民来说极为重要,它们镌刻着人们的记忆,易唤起乡愁、深化乡情。因此,文化复兴重要的人文故事地标,是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的一大亮点。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全局把控,又要个性鲜明。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体现的是古代苏州人家临水而居的生活,“水阁楼”是这一点段重要的建筑样式,虎丘塔则是该区域内的重要地标建筑,而山塘街区农历四月十四“轧神仙”的民间习俗则可与之相呼应。平江历史街区和全晋会馆,是大运河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全晋会馆“吴风晋韵”的建筑形式,体现的是山西商贾在苏的重要商业经营活动,全晋会馆作为苏州戏曲博物馆官舍正式开放,此处的人文故事地标的设立即可与晋商历史、与戏曲相结合。平江路上有大量的名人故居,是古代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周边有拙政园、狮子林、苏州博物馆、忠王府等园林建筑,而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中国文化的后花园,城市山林,人文故事地标的设立可着重宣扬“精致淡雅”“现代圆融”“古今辉映”的苏州精神。

其次,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人文故事地标的复兴要与运河遗产阐释工作同步。可在确立的人文故事地标建筑旁附带与之相关的说明文字,告诉游览者这里曾经发生的事情、有何历史典故。文物遗迹是过去的,但如果想让它们与现代人的生活建立起联系来,就需要有故事的讲述与文化的传承。要深入挖掘运河遗产中的文学作品、纪实口述等资源,定期举办相关节庆仪式,在一些十分重要的文物节点,还可以进行公共艺术或者场景的再现。而这些艺术与场景,可以与苏州传统的戏曲样式,如评弹、昆曲、吴歌等相结合,让“吴侬软语”委婉动听地讲好苏州运河故事。

“姑苏繁华地,江南运河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到古今辉映、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有序实施。牢固树立运河文化带建设“一盘棋”思想,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整体思路,做好文旅有机融合,擦亮运河金字招牌,打造具有鲜明江南文化特点的文化符号,展示江南文化张力,突出江南文化的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高质量打造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之“硬核”。

(作者系苏州市职业大学石湖智库特约研究员、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