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苏州市社科联不断探索,在社科普及惠民上推出一批创新举措。“众说学习”理论工作品牌主体项目“师说”,就是其重点打造的精品演讲平台。“师说”以普及惠民为出发点,以“一座城市与一个领域的对话”为定位,围绕“谁来讲”“为谁讲”“怎么讲”做足精细文章,寓“演”于“讲”,“讲”“演”结合,构筑起一个集“理论宣讲、知识普及、文化传播、形象宣传”四位一体的社科普及载体。
名家主讲,凸显“影响者”的魅力感召
“姑苏一隅,备下三尺讲台。师者说,听者悦”,这是师说演讲平台的主题语。“师说”自创设以来,立足于苏州实际,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目标,邀请开讲的“师者”都是“大咖”,即全国各领域极具影响力的顶级专家学者。
首场“师说”邀请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讲述《紫禁城与苏州城,穿越时空的相遇》。活动当天大雨倾盆,活动场内座无虚席,实时直播点击量超过160万。“师说·郎平专场”以《拼搏的人生没有终点》为题,唤起了一代人的情感共鸣,更是掀起了一股学习“女排精神”、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的热潮。现代防护工程理论奠定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钱七虎讲述《不忘初心跟党走 科技报国勇担当》,1个多小时的讲述中,现场响起掌声30余次,经久不息。此外,“师说”还邀请了诸多文艺领域的“流量”名人。著名导演李前宽讲述《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掀起一股经典电影回顾热;著名芭蕾舞舞蹈家赵汝蘅讲述《足尖上的传奇》,掀起一股高雅艺术热;著名作家冯骥才讲述《城市灵魂与文化先觉》、毕飞宇讲述《苏州的文学记忆》、麦家讲述《让梦想比现实更永久》掀起了一次又一次文学热;一生“专画江南”的著名画家杨明义更是让大家直接体会到苏州的文化自信……每一场师说,都在苏州掀起一场“追星热”。
找到、找准和借助有影响力的人来进行理论的宣讲、知识的普及、文化的传播和城市形象的宣传,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四两拨千斤”的高效能,也彰显出城市绵远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受众为本,以“大数据分析”后台支撑
传统的社科普及活动多以“布展+等待参观”或“讲座+组织听讲”的方式来进行,在讲述者与听众、“想说的”和“想听的”之间往往存在供需不匹配的问题。“师说”活动勇于打破常规,坚持以受众为中心,变被动传播为主动参与。自开展以来,采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的方式,市民可在微信端填报问卷申领入场门票。
为了解决公平合理分配门票以及更精准地掌握受众信息,主办团队创新设立“三步工作法”。第一步,对报名进行筛选,按照“答对导读问题且信息完整”“先报先得”两个标准核发门票;第二步,建立缺席“黑名单”制度;第三步,设置合格参与者的优先权限。几场活动之后,主办团队迅速积累到了数万条有效信息,成为全市社科普及工作的基础数据库。市民们最喜欢什么,对什么领域的话题感兴趣,下一期最希望请到谁来讲,哪个年龄段的人最愿意参与社科普及活动,什么话题最接地气……这些情况一目了然,也成为后续安排落实各类活动及课题的判断依据。坚持“受众为本”,让社科普及真正实现了“为民”和“惠民”,并迅速建立了自己的粉丝圈。
精耕细作,力争“精品化呈现”
“师说”在创设初始,就立志于打造一堂“不一样的讲座”,一个“独具苏州美学特征”的舞台,充分展现苏州特色和苏州气质。
这种对苏州标识的积极追求,在每一个“师说”活动细节中都能被体现。“单霁翔专场”演讲的序幕由苏州评弹《香山侍郎》拉开,把明代苏州工匠蒯祥进京修建故宫的故事,通过苏州传统曲艺形式生动表现。在整个演讲过程中,苏州的刺绣、缂丝、御窑金砖、雕刻、历代苏州名人与故宫的渊源、苏州与故宫的双城故事一一得以呈现;“冯骥才专场”演讲《城市灵魂与文化自觉》,苏州园林、桃花坞木刻年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多种舞台表现形式在现场展现;“杨明义专场”在舞台上实景呈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景象……无处不在的苏州元素,应时应景的四季花木,也充分激发了名家大师的苏州情怀,他们纷纷讲述个人与苏州的故事、提炼心中的苏州气质、解读多样的苏州魅力、传播独特的苏州味道,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受众也对苏州的文化多了关注、了解和认同。
融合传播,借力“互联网+”优势
对于普及工作来说,传播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师说”不拘于现场活动有限受众量,凭借社会传媒矩阵,如腾讯大苏网、苏州主流媒体、新媒体等多平台资源,努力探索一条全流程宣传互动模式。从活动前期的预热宣传、网络报名,活动当天的实时直播到活动过后的二次分享,始终以持续的话题热度进行线上线下的全方位展示,提升了普及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冯骥才专场”,实时直播收看量120万,一句“苏州是一座有滋味的城市”,使“滋味”这个词立即成为苏城流行语;“郎平专场”实时直播收看量190万;赵汝蘅《足尖上的传奇》,实时直播收看量166万,创下了芭蕾舞蹈讲座观众人数的神话;钱七虎院士讲述《不忘初心跟党走 科技报国勇担当》,实现了实时直播收看量126万,充分放大了一堂特殊党课“分贝”和“分量”……依托互联网的力量,8期“师说”活动不仅惠及活动现场累计3000多名观众,更是借助各类新媒体直播平台,实现线上1094万人次的收看量。
影响者的魅力感召、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人文特质、精品化的呈现方式、互联网的裂变传播,在“师说”活动中形成了优势叠加,极大地放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在“顾得了全面”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树得起标杆”,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全方位提升。“师说”实践证明,社科普及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到坐标、找准定位,实现理念和执行的双重革新,用新观念、新方式、新平台,把理论转化为大众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的鲜活话语,增强社科普及的亲切感、感染力和渗透力,真正把社科惠民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