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思维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发布时间:2019-11-1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陶 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从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来说,要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如今,“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课程建设中的热词,转化为各专业课教师耳熟能详的课程要求。然而,“课程思政”如何从应然走向实然,这需要我们以系统思维来实实在在地加以谋划与推进。

立德树人:高站位培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三观”

“课程思政”建设得好不好,是检验一个高校是否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指标。这具体体现为“三观”,即高校是否有正确的办学观,教师是否有正确的职业观,学生是否有正确的学习观。高校只有立正了这“三观”,才是真正地做到了“德”之“立”。也只有践行了这“三观”,我们才能有效实现“课程思政”。

首先,应着眼于高校是否有正确的办学观。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每一项都十分重要,不可或缺,但归根结底,人才培养才是首位。所以,在以数据论“英雄”的大学排行榜面前,我们要追问的是数据背后有没有深厚的育人情怀,有没有长远的育人视野,有没有扎实的育人成果。否则,久而久之,“课程思政”将会沦为“纸上谈兵”,沦为被“表格导向”的境地。

其次,应着眼于教师是否有正确的职业观。我们都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更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因为它“肩负”的是学生们的成长与未来。现实中,我们往往会发现,教师的一句不负责任的言论、一个不合适的举动抑或是一种非主流的价值观等,都有可能被学生们记住,甚至效仿。而且,这种来自一线教师的直接的“负面”影响很难通过平日的思想政治教育被消除。所以,选择适合的人进入教育界,是职业观树立的第一步。在高校教师招聘中,除了常规的职业能力考察之外,我们还应重点关切教师的职业观,例如了解一下作为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规划等。这或许与当下高校招聘拼学历、拼成果、拼项目的选拔语境看似“格格不入”,但恰恰是在招聘环节注入“职业情怀”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培养和强化教师职业使命感,立师德的重要一步。

再次,着眼于学生是否有正确的学习观。“课程思政”实现与否,不单单是教育者的责任,关键在于大学生们是否以正确的学习观来参与建设。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今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8.1%,高校将告别大众化阶段,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在这样一个数据面前,我们要做的恰恰是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内涵,让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为社会建设输入高质量、上规模的优质人力资源。这就需要高校稳稳地接住来自高中的接力棒,让大学生们的学习观中保持高中阶段的那种拼搏进取的劲儿,又引导他们在成年思维的形成过程中,强化“为天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只有这样,“课程思政”所期待传达的信息点才可以被大学生们无障碍地认同并内化,养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最终学习观。

和而不同:宽视野回应“课程思政”建设的“两问”

如前所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是有着高站位的育人构架。但是,往往一线教师一听到“课程思政”就有些发懵,他们不清楚专业课程如何“思政”,仍停留在“思政=说大道理”的认识层面,苦于找不到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入口。

一问:“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究竟何义?首先,从“和”的视野来看,这里的“思政”指的是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思政课,都需要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从教师的职业素养来说,师德为首位,爱生是为师的根本,对专业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厚德爱生的立意是体现在专业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其次,从“和而不同”的视野来说,“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不是要求专业课教师放着专业课不讲,而开始在专业课上讲思政。专业课与思政课有着各自的课程大纲、教材以及建设标准等,甚至话语体系都不尽相同。我们尊重这样的“不同”,也正是在认识到这一“不同”的基础上,“课程思政”中的“思政”重在要求专业课明晰“学识是基础,职业理想是驱动,助力成长是目标”。再次,仍有一些专业课教师不理解开设思政课的意义,这极不利于课程思政的健康开展。因而需明确“课程思政”中“思政”二字的提出,以期能够消除一些专业课教师的成见,从而走向与“思政课程”的“和”。所以说,“课程思政”中的“思政”二字时刻提醒着专业课老师们不忘肩负的育人职责,提醒着他们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不仅仅是传递专业知识,更是培育专业思想、专业责任、专业情怀以及专业道德;不仅仅是为“学”、为“研”,更是为“人”。

二问:“课程思政”中的“思政”究竟何为?如前所述,这既是关系到每一个专业课教师的问题,同时也是需要高校各职能部门、各学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到“和而不同”,才能共同完成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从党的领导来说,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各级党委对“课程思政”的重视要切实转化为“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层层夯实对“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短板与问题的查找以及改进举措,为专业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课堂上言传身教的实况等把把脉。从职能部门来说,党团、教务等都需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对接好“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党委宣传部,要站好站稳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主阵地,既要关切专业课教师的思想动态,关切学生们的当下成长,做好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宏观指导,也要树立并培育大学精神,为“课程思政”建设打好基础,让我们的专业课程有“好故事”可说,有“好素材”可用。作为教务部门、团委等,要实际从第一、第二课堂建设的角度出发,在育人功能的释放上多下工夫、下准工夫,要契合社会发展需要,契合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契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积极进行课程建设以及培养方案的改革。总之我们要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让“科学的”课程不乏人文气息,让“人文的”课程体现科学思维。

(作者系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冷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