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启发性教育”嵌入思政课

发布时间:2019-11-14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谢 波    

“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这番话,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科学的方向。灌输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属性,启发性是灌输性的应有之义。西交利物浦大学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着眼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期待,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强化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环境,使思政课真正入脑入心,实现学生的知行转化。

科学把握思政课启发的内容

首先,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基本范畴,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思政课的灌输性重在内容建设,而启发性则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形式。针对目前思政课上出现的一些重形式设计轻内容讲授的现象,我校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选拔培养具有深厚理论功底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向学生呈现知识本身的魅力,再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辅助教学,深度挖掘课堂教学的素材,将国家大事和学生身边事相结合,将学生的注意力和社会热点相对焦,选择贴合学生生存发展状态的素材,借助图片、音频、视频等丰富形式,完善思政课教学过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全球史、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国情以及学术前沿,在讲述中国近代史实的同时,让学生了解历史逻辑和其背后的深刻观念变化,在更广阔的视野中理解中国的现代化,锻炼其理性和思辨思维,更好地让青年学生了解中国为什么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如在讲述洋务运动时,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作比较;讲述新文化运动时,将其放入当时世界学术发展潮流中理解;引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内容,能更全面地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在追求真理路上的奋斗历程。

其次,重点突出内容建设。思政课的内容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各门课程内容应有所侧重、相互支撑。青年学子人生道路的选择离不开价值判断和价值引导,通过启发思考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辩证思维和批判意识。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对象设置理论深度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分层、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着重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将理论认知转化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

切实把握思政课启发的对象

首先,把握学生的接受特点。增强思政课的灌输性与启发性效果,最终要落脚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认同上,实现知行转化。学生具有可塑性和能动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契合他们的生存发展实际、符合他们的直接和长远利益的时候,他们会主动运用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行为准则,提升自己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能力。思政课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觉适应社会要求,用正面示范的力量影响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和道德评判,立足学校的国际化环境,引导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正视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中出现的现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我们根据新时代大学生容易接受新媒体,喜欢探索新鲜事物等相对感性的特点,课上引用大量案例,使同学们对历史有亲切感,将历史体验与人文情怀融入课堂通过历史故事、视频音频素材等,把人文关怀与接地气的历史体验融入课堂。如在课程中播放《国家宝藏》《伪装者》等火爆的综艺、影视作品,拉近思政课与同学们的距离,也拉近同学与历史的距离。通过将历史真实与艺术作品进行比较,让同学们体验到历史本身的精彩。

其次,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在上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对自身职责有非常明确的定位,坚持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内容建设,通过设置情景、提出议题、比较鉴别等方式,引导学生追根溯源,从而全面地呈现一种理论、一个事实的发展整合历程。另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表达,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的角度,积极反馈学习感受和课堂实效,为思政课的发展献计献策,增强思政课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课堂上讨论中外合办高校与传统留学模式之间的利弊;布置走访调研课题,如“中国的家人与西方的家人是同一个概念么”;通过组织学生回乡调研家庭“四大件”的变化,来讲解共和国经济70年发展成就……通过这些直观的案例和思考带领大家解密乡土中国的特色,让同学们理解真正的中国传统,进而思考建国以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及成就。

准确把握思政课启发的环境

利用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与思政课的发展相辅相成,前者从不同渠道和方式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具有引导、启迪和暗示的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教师结合时下社会热点的法律争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将与课程有关的热点话题发到课程论坛上,由学生进行回帖点评,并将该部分计入学生总分,使得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学习能够主动且深入,学以致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做道德高尚的人。教师们通过对不同法系法律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不同法系法律的特色,并在课上通过相似案例在各个国家的不同判决,让学生看到中国法律的特征,从而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理解效率、公平、诚实信用等市场经济基本理念,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用好网络环境。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思政课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知识素材。面对教学环境网络化、教学方式交互化、教学资源共享化、学生学习自主化的复杂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掌握时代前沿信息,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斟酌分辨,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逐步探索出互联网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逐步建构起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灵活开展网络思政课教学。通过依托网络平台——“自我管理”微信公众号,营造“微”氛围,搭建“微”平台,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并关注“微”舆情,发挥教育价值功能,将育人目标融入日常教育、网络教育中,通过学生阅读微信发文、发表评论、点赞等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真正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获得价值观培育和成长。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责任编辑:何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无标题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