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中国基础教育思想的变革,尤其是语文学科教学理念的不断演变,一个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于漪。从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到“改革先锋”,再到“人民教育家”,如今已90岁高龄的于漪,依然以奋斗姿态站在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最前沿,践行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的铮铮誓言。
1929年,于漪出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夏,她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后,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从此,在基础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六十余载。上世纪70年代,电视里直播了一堂她执教的语文课《海燕》。一时间,上海万人空巷,全国人民纷纷守在电视机旁,争睹她上课时的风采。仿佛在语文教师们的眼里,于漪老师就是教育界的“明星”。
1978年,于漪被评为首批上海市特级教师,此后,她的每节课几乎都是公开课,少则二三十人听,多则三四百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而且是随堂听,没有任何预演,粗略估算,她先后上了2000多节公开课。在她教过的学生中,有人在毕业十几年、几十年后,还能整段背出她当时在课堂上讲过的话;在她带教过的老师里,有人为了“抢”到前排座位听她上课,竟不惜专门配副眼镜,冒充近视眼……
于漪的语文课,就有这样的魔力。在于漪眼中,教师从事的是塑造学生生命的工作,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1978年,她提出了“教文育人”的教育改革思想,在她看来,教育的本质是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20世纪90年代,针对社会片面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风气,她坚持弘扬人文的教学主张,在她的推动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被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深刻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模式。进入新世纪,她又提出语文学科要“德智融合”,即充分挖掘学科内在的育人价值,将其与知识传授能力的培养相融合,真正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主渠道、课堂主阵地,加强教师的育德能力,获得全国教育界高度认可。
于漪曾说过,一名好老师,就要有能力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走进学生的世界,她在耄耋之年甚至研究起周杰伦和《还珠格格》。因为她发现,孩子们都被他们“圈粉”了,而自己喜欢的一些比较资深的歌手却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有学生直言:“周杰伦的歌就是学不像,好就好在学不像。”这让做了一辈子教师的于漪心头一震。“我们想的和学生想的距离有多大啊!”她感慨道,“教育绝不能高高在上,一定要目中有人。”
除了扎根教学实践,于漪还致力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她先后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共“带教”100多名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其中涌现出一批知名的教学能手,并形成了全国罕见的“特级教师”团队。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对于漪而言,既是职业,更是人生理想,寄托着她一生的追求与热爱。正如她所说的,“如果下一辈子还让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
责任编辑:孙秋香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