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氛围增供给 引导农村文化消费

发布时间:2020-01-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徐 望 管若松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文化振兴也提出了要求。要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消费。

  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文化消费氛围弱

  《中国统计年鉴(2018)》数据显示: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017年为2846.6元,农村为1171.3元,差距超过1倍。并且,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中,刚性的教育消费占了相当比重。另据统计,除去教育消费支出,2014-2017年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上,城镇居民年均增长9.1%,农村居民年均增长10.5%。尽管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速高于城镇居民,差距仍然很大。

  农村地区没有形成对居民有感染力的文化消费氛围,商业气息缺乏,还存在“空心化”问题,人气低,消费氛围难以形成。尽管现在很多农村居民的物质消费开始升级,但文化消费升级尚显滞后;他们往往攀比物质消费,而不会攀比文化消费。农村居民亲友圈的文化消费氛围较弱,缺乏传导性和感染性。

  开展乡村美育,强化农村公共文化供给

  当前农村居民文化艺术素养普遍不高,这既不利于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农村社会文化艺术氛围的形成。乡村美育和农村公共艺术教育最终要落脚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上,引导农村居民转变文化消费观念,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因此,普及农村公共艺术教育、增加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显得尤为迫切。

  加强农村学校美育。加强对农村学生普及美育与艺术教育,强化制度保障、投入保障、人才保障。加强实现“馆校互动”,把各类文化艺术场馆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实现“城乡互动”,不断引入城市艺术教育优质资源,建立健全公平普及、全面优质的农村艺术教育体系。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依托美术馆、博物馆、纪念馆、乡镇文化站、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等,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艺术教育供给力度,如开办村民艺术大讲堂、举办村民文艺汇演、策划农民画展、增加艺术类书籍的供给等。注重挖掘本土人文资源,实现“一村一品”,各村至少打造一个艺术惠民品牌项目并推出基层特色艺术活动。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形成“一人带一户,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带一镇”的格局。

   

  城乡融合,构建农村文化消费新格局

  解决农村地区人气低、消费氛围弱的问题,就要推动城乡不断融合,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新型文化消费格局。

  促进“文化+农业”特色文旅产业发展。在促进农村居民增收脱贫的同时,为“空心化”乡村攒起人气,注入活力。农村居民在经营文旅产业中也可拓宽眼界,转变文化消费观念,在设计“文化+农业”消费项目中,发现文化娱乐新天地。

  推动乡土情怀文化消费形成城乡共同潮流。乡村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根,乡土文化能够引发广泛共鸣,有形成“网红”消费效应的可能性。要围绕推动乡土情怀文化消费确立乡土文化主题、开发乡土文化消费体验项目、设计乡土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乡土文化品牌并进行IP延伸,积聚消费人气形成“网红”效应。如,打造“寻根”之旅、营造生动的农家场景、开发乡村特色旅游演艺项目、对乡村非遗进行生产性保护等,营造农村文化消费氛围。

  结合农村节庆礼俗开发文旅精品。农村节庆礼俗不仅对城里人有吸引力,而且本身就是农村百姓生活中必不可缺的成分。因此,围绕农村节庆礼俗,开发文旅产品和服务,既吸引城市居民消费,又使村民和市民形成互动,增进农村文化消费氛围。如,乡村婚俗既可以动态地表演性展示,也可以静态地以物件陈列在民俗博物馆中,还可以进行婚庆文旅策划,吸引城市居民去农村进行婚纱摄影,举办村俗婚礼和婚庆活动等。

  聚集人气,复兴农村传统“戏台文化”

  “土戏台”是农村特有的文化消费形式,演出现场氛围相当热烈而富于传导感染性,形成了农村文化消费的独特风景。农村居民平时文化消费支出水平低,但是逢年过节和办红白喜事时,往往有观看文艺演出的习俗。这类演出中“接地气”的地方戏演出最多,通常由一户人家或村集体出资请戏班子来,演出地点就在乡村戏台上。观看这些演出,无需买票,广受欢迎。往往“村里来了戏班子”,台下人山人海、人头攒动。鲁迅的《社戏》就对戏台看戏场景进行过描绘。

  增强农村文化消费氛围,不可错过农村特有的“集体看大戏”这种形式。现在农村居民看电视、上网等都很方便,但是他们仍然对挤在戏台下看戏情有独钟。看演出的观众并不花钱买票,但事实上发生了文化消费。出资请村民看演出者,或是一户人家,或是村集体。无论出资方式是私是公,由于高度的社会参与性,都带有集体文化消费的属性。相关部门要指导文化经营者借助这种场合,营造可嵌入其中的文化消费场景,如,在戏台旁边设立戏曲创意产品展销铺、举办乡村戏曲文化节等。文化部门还要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多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村民自导自演、自娱自乐,以增强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紫金文创研究院,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