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史坚如,1879年出生于广东番禺的一个官僚富商家庭,少年时喜欢浏览古今史册,讲求经世之术,富于大志。广州是中国的南方门户,是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方。史坚如从小受到西方民主自由共和思潮的影响。他喜读新书,崇尚平等自由,关心国家大事,向往民主共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及其引起的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极大地刺激了史坚如,激发起他振兴中华、改革旧制度、建立共和制度的强烈愿望。他与友人议论时政常常愤形于色,“今日中国,正如数千年来破屋,败坏之不可收拾,非尽毁而更新之不为功”。他立志要推翻腐败的清王朝。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秋,从北京传来戊戌变法失败的消息,他对残杀维新党人的慈禧更加愤恨,指出“此老妇可杀也”,确立起反清革命的志向,立志做“世界第一等事业人物”。为探求反清革命的道路与救国救民的真理,寻找志同道合的同志,史坚如先进入广州一家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学习,后在1899年来到香港,结识了革命党人陈少白与杨衢云等人,经他们介绍和引荐加入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
史坚如此后参加了兴中会组织的一系列革命活动,引起母亲的担忧,母亲害怕他出事,就阻其外出,把他软禁在家中。1899年冬,史坚如佯装颠狂,骗过母亲到达香港,与陈少白一道通过与会党首领实现大联合,共同组成反清革命团体兴汉会。同时协助陈少白创办革命报纸《中国日报》,并积极参加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1900年7月17日,孙中山抵达香港秘密召集杨衢云、陈少白、邓荫南、史坚如等广东革命党骨干力量举行军事会议,密谋在广东发动武装起义。会议决定由郑士良赴惠州,在三洲田建立大营,召集会党,举起义旗,得手后向福建沿海进军;孙中山坐镇台湾供给饷械;史坚如和邓荫楠等到广州城内部署起义,其目的不是夺取广州,而是策应惠州起义,并组织暗杀机关,相机暗杀在广州城内的满清大员。
史坚如与邓荫楠受命后,立即赶赴广州,他变卖了一部分家产,作为起义经费。同时利用广东清军内部矛盾,结交拉拢一批旗人,策动他们参与兵变;并联络了广州城外的会党与绿林,以实现里应外合。史坚如将广州举义的日子定在夏历七月。但是,到了接近预定起义的日子,准备起义用的军械却因故迟迟未能运到,起义计划被打乱。然而就在此时,惠州起义却因泄密而被迫先期发动了。原来,郑士良、黄福等人到惠州三洲田召集会党,部署起义。不料消息走漏,引起清官府注意。清两广总督德寿急忙调派大量清军前去镇压。郑士良、黄福等人只得于10月8日在惠州仓促起事,与前来镇压的清军鏖战多日,因准备不周,粮饷不足,敌众我寡,惠州起义军危在旦夕。史坚如得到惠州起义军处境危急的消息,忧心如焚,一心想要解惠州起义军之危。他决定在广州提前实施暗杀,除掉在广州的几位清廷大员,使得清军群龙无首,造成广州城内混乱,打乱清军的整体部署,瓦解惠州清军的军心,从而鼓舞惠州革命党人的士气,使得郑士良能在惠州从容发展。
于是史坚如和邓荫南等人秘密协商,决定首先暗杀满清政府派驻广州的三位最高军政要员,即两广总督德寿、陆军提督郑润材和由满人担任的广州将军。暗杀计划决定由邓荫南率领苏焯南、黎礼等人负责偷运三只炸药桶到广州城内的秘密地点:一个炸药桶交给黄福,用来爆炸广州将军衙门;一个炸药桶由李植生负责爆炸陆军提督郑润材;第三个炸药桶由史坚如亲自爆炸两广总督德寿。当然最重要最艰巨的是暗杀两广总督德寿,因为他是满清派驻广州的第一要员,也是革命党人最主要的暗杀对象。为了实施暗杀计划,史坚如首先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租了一幢房子,通过远视测量法测得德寿卧室的大致方位与距离,与三位同志从出租房内开挖地道,昼夜奋战,终于挖成了一条直通德寿卧室下面的地道,虽然狭窄,但一个人可以躬身进退。很快邓荫楠从澳门运来炸药桶,接好雷管与导火索,乘夜安放到地道尽头。一切就绪,1900年10月27日深夜,史坚如第一次点燃导火线后,就锁上出租屋,迅速撤离,准备分头逃往香港。史坚如已经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但预定爆炸时间已过,仍然不见城内任何动静。史坚如毅然决定让其他同志先去香港,自己则重新回岸,完全不顾个人安危返回出租屋,才发现炸药的导火索因受潮而熄灭,未能及时引爆。但这时天色大亮,德寿应该已经起床离开卧室,立即引爆已经没有意义。于是,史坚如不顾饥饿与疲劳,一直守在屋内等到第二天凌晨,估计德寿已回到卧室安歇,又再次点燃了导火索,直到导火索吐着火舌燃向地道的那一端,才迅速撤离出租屋。而且他这次没有立即登船,而是到一位同志家中等候消息。约一小时后,只听得一声巨响,总督府的八间房屋与两丈八尺长的后墙被炸得瓦砾纷飞,成为一片废墟,爆炸声震动了整个广州城。但由于德寿的居室稍稍偏离爆炸中心,而没有被炸药直接炸到,德寿逃过一劫幸免于难。巨大的爆炸气浪只是把睡梦中的德寿从床上掀翻在地,翻滚出数米之远,从睡梦中惊醒的德寿浑身哆嗦,狼狈不堪。立即下令广州全城戒严,搜索捉拿史坚如,没想到其叔父丧尽天良,发现史坚如的行踪后,竟然悄悄地向满清官府告了密,就在史坚如离家赴珠江边的码头途中,不幸被捕。
史坚如被捕后,大义凛然,毫无惧色。清吏审问他:“为何要谋杀朝廷大员?”史坚如慷慨陈词:“满清政治腐败,人民受苦,以至忍无可忍。这都是你们这些狗官干的!所以我要杀尽你们才心甘!”清吏以为史坚如年轻可欺,就对他百般笼络,企图诱使他供出更多同志。但聪慧的史坚如识破清吏奸计,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故意在供词中牵出许多当时广州城内的达官显贵,负责审讯的清吏不敢将其供词原稿送呈清廷,并且恼羞成怒,对史坚如酷刑相加,竟施以拔手足指甲、火铁烫烙等惨无人道的酷刑。但史坚如几次起死回生,始终冷静沉着,没有供出一个革命党人。最后清吏无计可施,终于在1900年11月9日将史坚如杀害。史坚如在被押赴刑场的路上,一路感叹:“悔矣,恨矣!”刽子手问他:“悔什么?恨什么?”史坚如答道:“一击未中,悔恨终生!”他悔恨未能炸死德寿,未能完成革命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史坚如英勇就义时年仅21岁,他的英勇壮举引起革命党人的极大悲痛与高度崇敬,孙中山称赞史坚如是继陆皓东之后“为共和殉难之第二健将”,并说:“坚如聪明好学、真挚恳诚,与陆皓东相若,其才貌英姿亦与皓东相若,而二人皆能诗能画亦相若。皓东沉勇,坚如果毅,皆命世之英才,惜皆以事败而牺牲。元良沮丧,国士沦亡,诚革命前途之大不幸也!而二人死节之烈,浩气英风,实足为后死者之模范。每一念及,仰止无穷。二公虽死,其精灵之萦绕吾怀者,无日或间也。”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文化学与文化建设教研部副教授、副主任)
责任编辑:朱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