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难两全时的不朽抉择

发布时间:2020-01-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何 畏    

  拥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这样一个最自然、最平常、最起码的愿望,对于遭受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而又同时处于腐败没落的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人民而言,难上加难。共产党员赵一曼,本来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她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个志同道合的郎君——她在黄埔军校、东方大学的同学,共产党员陈达帮。他们1927年9月在莫斯科东方大学结婚,第二年冬天,由于党遭受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四一二”大屠杀,国内工作急需骨干,组织指示赵一曼立即回国。已经怀有身孕的赵一曼二话没说,毫不迟疑地告别了丈夫,离开莫斯科,回到湖北宜昌开展地下工作。赵一曼的儿子本来也应有一个温暖的家,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成长。然而,就在他即将来到人世时,妈妈所在的党的秘密机关遭到敌人破坏,在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中妈妈生下了他,妈妈把奋斗的理想目标写在孩子身上,为他取名宁儿。出生几天之后,妈妈就带着他到上海寻找党组织。当年冬天,赵一曼被派到江西省委工作,次年,由于地下工作受到重创,她再次回到上海。由于繁忙的秘密工作、不停的异地奔波和随时被捕的风险,赵一曼万般无奈之下把不满两岁的宁儿寄养在亲戚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到东北,在多地开展工人运动,组织指挥农民自卫连、地方游击队,并担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一师二团政治委员,抗击日本侵略者,成了白山黑水一带威震敌胆的抗日女英雄。前往东北的日子成了她与儿子没有告别的永别。

  舔犊之情、母子之爱,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纯洁的感情。赵一曼在走向刑场的囚车上,在为国捐躯的人生终点,将“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使命之憾,把“子欲养而亲不在”的亲情之歉,定格为历史的永恒,和泪写出了对嗷嗷待哺的儿子的揪心牵挂:“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见面的机会!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共产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一样爱自己的孩子,然而,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为了千百万家、为了千千万万个孩子不再失去家庭和母爱,他们“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毅然决然地抛家别子,与日本侵略者不屈抗争,与国民党反动派不屈抗争,“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

  共产党人以他们对个人和家庭的悲壮选择,以他们对信仰、精神、本质的坚守,谱写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英雄史诗。赵一曼虽然没能用她深厚的学养给孩子以文化教育,但她却能无愧地对孩子说:“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在中国人民早已摆脱黑暗、普遍沐浴盛世光明的今天,让我们永怀一颗感恩之心。

  (作者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