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让我亲近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

发布时间:2020-01-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曹文轩    

  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2016年,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2019年,《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我出生在苏北水乡,是在吱吱呀呀的橹声中,在渔人噼噼啪啪的跺板(催促鱼鹰入水)声中,在老式水车的泼剌泼剌声中长大的。

  小时候,我的家乡很穷,所以我对贫穷的记忆极为深刻。

  记得那时没有吃的,母亲就让我从河边割回一捆青草,然后放进无油的铁锅中认真地翻炒,说是要给我弄一盘“炒韭菜”。初二了,我冬天穿的棉裤还经常“漏洞百出”,破掉的洞里会吐出棉絮,甚至还会露屁股,这使我在女孩子面前总觉得害臊,感到无地自容,经常下意识地靠住墙壁,或靠住一棵树来掩盖棉裤上的破洞,所以我特别能理解《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因为棉裤上有破洞被人耻笑的气愤与尴尬。

  这段苦难的乡村生活,已经根植于我的灵魂深处,乡村用二十年的时间,铸就了我的一切,所以我注定要属于它。因此,在作品中,我无法摆脱对乡村生活的追忆与留恋。

  正是那份简单、朴实的苦难给了我幻想的翅膀,让我用幻想去弥补缺憾和空白,用幻想去编织明天的花环,用幻想去安慰脆弱的心灵,坚定自己的信心。苦难给了我透彻的人生经验,也给我的性格注入了永久的坚韧和乐观。难怪福克纳会说,一个作家最大的财富莫过于他有一个苦难的童年,这对于我来说真是无比的真实和贴切。

  虽然我的作品大部分是乡村题材和过去的故事,但我并不认为这些人物和故事,在当下是过时的。“从前”也是一种现实——从前的现实,它与今天的现实具有同等的意义,并且由于历史的沉淀,我们会对从前的现实有更深切的把握。因为,人类的基本人性,或基本的生存状态以及基本的审美倾向,是不变的、永恒的。另外,从文学的创作规律来说,一个作家只有尊重自己的经验,写他熟悉的生活,才能写出最真实的作品。

  我一直认为自己的故乡是最美的,我对它不仅是现实生活场景上的迷恋,更多的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迷恋;不仅是表象的迷恋,更多的是对于美好人性的迷恋。

  那里的人,虽然贫穷却善良质朴;虽然自身不够强大,却总是乐意去帮助别人。我一两岁时,经常被邻居抱出去玩,然后沿着村庄的大河一家传一家,有时竟能传出一二里地去。母亲总要花费很大工夫才能将我找回,但我重新回到她的怀抱时,却不肯再喝她的奶了,因为那些也正在奶孩子的母亲已经用她们的奶喂饱了我。我想,这很多母亲的奶水里面,一定包含了很多慈母的善良、慈爱和宽怀。正是这些家乡的人,让我始终觉得世界是善的,他们的善良和朴实,构成了清洁的人性之美,他们心灵里面的真善美构成了我创作的主要基调。

  小时候,每当我睁开眼,便能看到一大片水,所以在我脑海里存着的故事,大半与水相关,所以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而且,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水不仅给我创作的灵感,也湿润了我舞文弄墨的笔,使我能永远亲昵一种清新自然的风格。

  故乡这片热土不仅给了我身体,也给了我灵气、题材、主题和故事。它让我永远能亲近自然,亲近人性,亲近生命中那些最美好的东西。

责任编辑:高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