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明清黄河故道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发布时间:2020-01-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裴彦贵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从公元1128年到1855年,黄河在豫鲁皖苏大地上奔流727年,留下了一条横亘东西、通向大海、长约730公里的明清黄河故道(以下简称故道)。这条故道既是一条天然河道,也是一项杰出的人造工程。故道两岸绵延千里的大堤,历经黄河最近一次改道后160多年风吹雨打,至今在不少地方依然巍然屹立。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故道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党的十九大作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重大部署,区域协调发展、乡村振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正在积极实施。我们要趁势而上,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组织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高度,为把故道文化打造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文化标志,展示中华文明的一张新名片,推动千年故道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要在摸清故道文化遗产家底上共同发力。文化遗产是指先民在历史上创造并保存到今天的文化遗存。故道时空跨度长,流域面积广,遗产类别多,文化价值高。打造文化故道,首要的任务就是开展文化遗产大调查,动员组织沿线各地力量,实施拉网式普查登记,对故道沿线的文物古迹、水工设施、历史街区、古村古镇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故道历史、故道文学、故道艺术、故道名人、故道故事、故道风情,特别是故道精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全面的挖掘研究整理,分门别类逐项搞清楚故道文化遗产家底,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故道文化遗产丛书。这是一项故道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程,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好事!

  二要在挖掘故道文化精神内涵上共同发力。围绕故道文化传承,邀请专家学者开展故道文化精神内涵挖掘研究工作。有学者认为故道文化精神具体体现在依托黄河、留恋故土的家国情怀,全局为重、大政优先的处世原则,顺应自然与改造自然相结合的进取心态,长期治理实践中形成的清官文化和水利文化等四个方面。通过召开故道文化精神专题研讨会等方式,组织更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深入研究,提炼概括出更加贴切、得到公认、易于接受、便于传播的故道文化精神,把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丰富的时代价值挖掘出来、阐释出来,推动故道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动力。

  三要在打造故道文化形象上共同发力。通过编写一批故道文献资料图书,创作一批影视、书画、歌曲等文艺作品,举办一批民俗文化周、美食节、书画摄影大赛等文化展示传播活动,组织一批巡演、非遗项目展示、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各类活动,抢救保护一批故道非遗传承人,规划建设一批故道博物馆、主题馆、遗址公园、文化公园,创建选树一批故道名城、名街区、名河段和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还可以创新打造一批运用AR或VR技术的网上数字博物馆、专题互动馆、个性体验馆,通过IP开发等现代传媒方式,在保护历史遗存、深度挖掘内涵的基础上,着力展示故道文化价值,讲好故道历史、红色和生态故事,充分彰显故道独特魅力,推动故道从“地理空间”向“文化空间”延伸拓展。在中华文明史中,许多圣贤名人、帝王将相都与故道有关。这里红色遗迹遍布两岸,红色故事到处流传,孕育形成了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焦裕禄精神。这些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写照和集中体现。这里生态资源丰富,农田、湿地、森林、果园、花海、湖泊、河流、原生的乡村建筑等景观触目可见,到处都可以感受故道生态之美。

  四要在推动故道文化申遗上共同发力。我国自1985年12月12日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国行列以来,截至2019年7月6日,已被审核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55项,其中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37项、文化与自然双遗产4项、自然遗产14项,成为与意大利并列为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明清黄河故道能不能申遗?已经有专家在研究并呼吁。《公约》规定,文化遗产包括文物、建筑物、遗址三大类型,其中遗址是指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很显然,故道符合遗址类文化遗产要求。一有世界独特的自然景观。由于黄河易决易徙易淤,从上游携来巨量泥沙,使得下游河床不断抬高,通常高出附近地面3~6米,有的河段高达8米,成为世界罕见的“地面悬河”。二有人类杰出的堤防工程。为了锁住桀骜不驯的黄河,使之免于泛滥成灾,明代官员潘季驯组织5万民力,历时16年,修筑了一条底宽100米、高达13米的黄河大堤,至今河南商丘境内长达134公里的大堤仍然高高耸立,其他地段的黄河大堤也都基本完好。这是人类与大自然顽强斗争的杰作,被专家誉为“水上长城”。三有众多遗存的文物古迹。四有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五有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规定,世界遗产申报有六条标准,符合一条或几条即可申报。其中第三条内容是:“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第四条内容是:“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对照这两条标准,故道是符合申报条件的。

  五要在加强故道文化合作上共同发力。把故道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故道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要建立工作协调机制,负责制定统一规划纲要并组织实施,突出以文化为引领推动故道地区协调发展,把保护传承利用故道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打造文化故道、生态故道、旅游故道,推动故道沿线区域实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故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专项规划,故道沿线48市应承担主体责任,各县(市区)应承担直接责任,故道政协联席会议应充分发挥作用,在建言资政、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以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形成故道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新模式。

  (作者系响水县政协主席、党组书记)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