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制度优势 实现文化为民

发布时间:2020-01-02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孙 健    

  常熟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定制度自信,推进制度落实,健全和落实好人民文化权益保障机制,为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落实普惠共享机制,让公共文化“动”起来。把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生命线”,在现有“四馆”、大剧院、新峰美术馆等40多个特色文化场馆覆盖全市的基础上,重点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档升级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同时打造“虞阅书房”“益家书房”等一批小而精文化空间,推动市、镇、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实现错位发展、高效服务。实施《常熟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专项资金更多地向基层文化服务倾斜,集中力量支持乡镇文艺团队发展和文艺项目创作,依托“百姓戏曲大舞台”“文化惠民村村”“千场评弹进百村”等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探索推出文化惠民券和艺术大讲堂等“精准对接”项目,采用“市民点单、团队接单、政府买单”模式,有效提升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落实鼓励激励机制,让文艺创作“活”起来。以文化繁荣兴盛、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计划为支撑,完善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目标责任制,出台文艺创作扶持、参赛补助及获奖嘉奖办法,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绩效管理和考评机制。推行高层次宣传文化人才培育计划,按照“选拔一批、发现一批、储备一批”的工作思路,对宣传文化名家、领军人才、中青年拔尖人才等进行梯队培养,重点发挥金曾豪、牛小艾等本土名家带头示范作用,实行“名师带高徒”结对等机制。以文学艺术奖、群众文化“星光奖”、《常熟田》双年奖等评选激发创作热情,引导群众文艺团队、青少年文艺群体、乡土文化能人等开展创作,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组织联盟,实施适应需求、机制灵活的公共文化“1+1+1”工程(即一个文化站、一个文艺团队、一批群众文艺团队),用文艺群体的大智慧实现文艺精品的大提升。

  落实品牌打造机制,让江南文化“亮”起来。立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升文庙、言子旧宅、南门坛上、铁琴铜剑楼等文物古迹“附加值”,组织实施《常熟文库》、“典籍回家”等重点工程,发挥朱晞、陆瑞英等全国非遗传承人引领作用,做好文化传承保护。依托国内首个南方清史研究基地(戴逸学术馆)、虞山派古琴艺术馆等特色载体建立常态交流研讨机制,传递好常熟“文化声音”。深入挖掘山水人文资源,坚持举办虞山文化节暨沙家浜旅游节,做实做精古琴艺术节、白茆山歌节、碧溪“上鹞灯节”等特色活动,注重把书画、篆刻、红木、花边等本土元素融入旅游产品设计和文创产品研发,实现多种形式展现江南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沙家浜精神、王淦昌“两弹一星”精神和“碧溪之路”精神,积极运用董浜灯谜、白茆山歌、尚湖戏曲、碧溪诗词等形式进行展现,组织开展民俗文化、经典诵读、非遗文化展示等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作者系中共常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臧金露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