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推进包括雨花英烈精神在内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既是发挥思政课爱国主义教育关键课程和主阵地的重要体现,也为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性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爱国主题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谱系,内涵十分丰富,贯穿其中的核心和主题始终是爱国主义。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决定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行动中。
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决定了革命精神的爱国主题。不同于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肩负民族复兴使命,使命型政党构成了党的属性之一。为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包括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等在内的无数志士仁人开启了寻求中国出路的探索,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失败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近10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以红船精神为标志的革命精神谱系。
中国共产党人用行动展现了革命精神的爱国主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忠实弘扬者和坚定实践者。以雨花英烈精神为例,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雨花英烈多出身优越家庭,他们参加革命大多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而是为了解放大多数劳苦大众,雨花英烈用行动诠释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革命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情怀的三重价值
革命精神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用包括雨花英烈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爱国情怀,对于激发其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具有重要价值。
用革命精神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青年最富奋斗朝气、最有爱国热情。学历高、年龄小是雨花英烈的显著特征。据统计,70%的雨花英烈受过高等教育,牺牲时平均年龄不到30岁。雨花英烈和今天的大学生一样,基本上也是“90后”“00后”,比如邓中夏烈士1894年生,陈原道烈士1902年生。面对国家衰败挨打的现实,一百年前的“90后”邓中夏选择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用革命精神涵养爱国情怀,首先需要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情,主动将个人荣辱和国家命运连在一起,在实现社会价值中展现自身价值。
用革命精神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强国志。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雨花英烈生活的时代和面对的现实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和沉沦,因而选择了革命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起点。用革命精神涵养爱国情怀,需要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强国志。雨花英烈立志解决的是中国落后的问题,而新时代大学生着力解决的则是中国人强起来的问题。
用革命精神砥砺新时代大学生的报国行。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情怀,不是写在纸上、喊在嘴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上。特别是当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当需要冲锋陷阵的时候、当身陷囹圄的时候,以雨花英烈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选择了不离开、不退缩、不投降,即便是要牺牲的时候,也不改志、不叛变。如陈原道烈士面对牺牲,下定了“身可杀,而爱国热血不可消;头可断,而救国苦衷不可灭”的决心。用革命精神涵养爱国情怀,还要砥砺新时代大学生的报国行,主动引导大学生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三位一体”打造雨花英烈精神进思政课堂的育人体系
2018年以来,南京师范大学作为江苏首家全面推进雨花英烈精神进高校思政课堂的试点高校,通过“课堂·网络·实践”着力打造革命精神“三位一体”育人体系。从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来看,相仿的年纪、相同的身份、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师生中间产生了强烈共鸣,思政课上出了党课的既视感,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实现革命精神与教学体系的有机融合,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一般而言,思政课育人体系由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认知体系构成。用好用活丰富的革命精神资源,重点在于实现革命精神在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认知体系的有机融合,其中教材体系是前提,教学体系是关键,认知体系是归宿。实践中,着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各门思政课的协同作用,将不同革命精神和革命精神的不同内容在不同的思政教学中加以呈现。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着重从修养的角度讨论雨花英烈何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如何确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又是如何践行自己的理想信念,继而总结雨花英烈精神的现实意义。
打造雨花英烈精神网络教学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吸引力影响力。用好用活丰富的革命精神资源,要着重发挥网络教学的有益补充作用,推动传统课堂优势与新技术优势的有机融合,增强思政课堂的时代感、吸引力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影响力。南京师范大学高度重视网络平台建设使用,注重发挥新媒体技术和信息传输的表现力冲击力,将开发和录制好的多门雨花英烈精神教学资源搬上网络,借助慕课等网络教学平台,供社会大众和学生免费学习,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扩大雨花英烈精神的受众面,提高影响力。
与纪念场馆建立合作关系,强化革命遗存育人功能,增强实践教学实效性。用好用活丰富的革命精神资源,还需重视和发挥好实践教学的延伸拓展作用,在强化革命遗存生命力、纪念场馆影响力的同时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提升革命遗存的育人功能。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与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将众多学生带到雨花台烈士陵园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精神的伟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基地副教授,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冷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