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考,即科学考察,一般指研究人员就某一主题在实验室以外进行的实地研究考察工作。2018年起,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国际科考模式延伸到思政教育,开设“沿着马克思的足迹继续前进”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师生走出国门,远赴欧洲,探访马克思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并与欧洲马克思学术研究机构座谈交流。作为引导大学生深度参与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探究性学习尝试,科考为高校思政课增添了一个全新的打开方式。
记者:科考,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一种方法。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何会将科考引进本科生思政课堂?
胡大平:首先,南京大学有着悠长的师生国际化科考实践教学的传统。早在2004年,南京大学在地学传统野外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延展探索出地学类国际化野外实践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施开展,全校本科生国际科考与训练项目已经初具规模,在立项数量、学科覆盖面、参加学生人数等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其次,不能简单理解科考的意义。科考是一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很多早期的自然科学研究大多获益于这一方式所得到的第一手资料,但这并不意味着观察研究对象只限于在自然环境,社会科学同样可以借用。当年,马克思正是深入考察所处的时代和世界,批判地继承人类文明成果,才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全人类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再者,最完备的实践环节是建设“最好本科”的必备条件。南京大学本科生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正是以打造“第一个南大”的“第一品牌”为目标,为整体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奠定坚实基础。作为首个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科考与训练项目,我们在立项之初就深感意义非凡、责任重大。在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该科考项目首先要明确自身政治站位,要以肩负创新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为重任。
记者:2年的项目运作与教育实践下来,您认为办好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国际化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必须把握好哪些关键要素?
胡大平:2018年,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首批科考团,由2位指导教师和16名来自全校各个院系的本科生组成,与德国明斯特大学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社会史研究所合作,进行了为期7天的国际化科考。2019年,我们扩大参与人数,也延长了科考的路线和日程。共计22名本科生以及4名研究生进行了为期14天的国际科考。科考小组走过了欧洲三个国家共10个城市,探访了包括柏林洪堡大学、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埃森·鲁尔博物馆、马克思故居博物馆、伦敦马克思纪念图书馆、曼彻斯特科学技术博物馆和人民历史博物馆在内的一系列与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机构。通过对这两个年度科考项目工作的总结,我们感觉到做好本科生思政教育国际化科考工作,要把握以下关键点。
一是明确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同理,科考目标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着科考项目教育价值的发挥。从立项之初我们就鲜明地提出,要将理论学习与树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融合在一起,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明确了项目内容及目的是通过亲身感受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学习和掌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历史、以直观的方式感受欧洲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变化,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提供直接的经验材料。
二是精心设计和开发科考教育内容。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后,接下来就是系统思考,开发有效的科考训练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规划先行、课程引领,学览兼得、育人为先。在出发时每个成员都会拿到一份科考指导手册,上面有详细行程和知识点简介,也有在科考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与内容。这正说明了科考需要大量前期工作,如高度重视面向学生的前期培训,这一点我们视之为高质量完成科考的关键。参与科考项目的学生,是经过个人申请、面试选拔、知识培训几轮环节选拔出来的,确保个人在知识储备、思想状态和科考目的上做好充足的准备。行前布置个人科考任务更让学生感到压力和责任。
三是要做好参与者的主动探究和学习后的反馈巩固环节。学生的表现是我参与该项目最大的收获。在传统思政课中,我们常诟病学生的沉闷寡言、不爱动脑、按部就班等,其实这不是学生的问题,是课程、教学的问题。当课程内容对学生的“胃口”,教学方法合学生的“口味”,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在科考过程中,学生不仅与海外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深入的探讨,还走上街头调研走访当地居民,并形成了数百篇科考日志及访谈录,细致、生动、全面地记录了科考的全过程。在科考项目完成后,抓住学生的印象仍鲜活的机会,带领学生立即投入到经验总结与提练之中,形成一批高质量的科考报告。多数学生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学习以及个人的兴趣,对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
记者:考虑到以国际科考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在现实中参与者有限,如何扩大它对推动思政课课程创新的意义呢?
胡大平:“沿着马克思的足迹继续前进”项目只是一粒种子,一种对思政课打开方式的尝试与探索,但它所蕴含的寓意却明显长远,即打破围墙限制,思政课走出教室,与实践结合、与生活结合;打破思维限制,思政课实了、活了,课程育人取得有效突破。在科考活动结束后,科考团队都会积极利用不同的平台展示、分享科考心得,尽可能广地向其他同学分享“探寻马克思足迹的故事”,这种朋辈之间的知识传递,其效果远大于传道受业解惑的师生说教。科考作为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如今,已经在南京大学广泛地推广开来,不仅2020年的本科生国际科考项目中新增了“追寻红色记忆、熔铸时代青年——南京大学课程思政国际科考与科研训练项目”,我们也将科考探究式学习引入到平日的思政教学中,发挥思政课教师主导作用,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乡村地头、厂房车间,都有我们学生深入社会主动观察的身影。2018年,我们组织学生来到南京市栖霞区十月村,开展口述史料汇编收集工作,引导学生从历史、人民和文化精神的角度来了解1956年1月1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十月村这段历史及其深远影响,更好地认识土地革命对中国革命和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指导教师感言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上的年轻教师和科考项目指导教师,我们接受这样一个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国际科考结合在一起的任务,深感责任与挑战。首先,我们愈发意识到一名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政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我们真挚地想把自己所拥有的那些关于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和理论都传授给学生,想要让学生们通过科考学习,能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其次,在国际科考过程中,我们也真真切切感受到国家的强大所带给我们的无形力量。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我们这个以马克思为主题、深入到欧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考活动最大的自信和底气。再次,这也是一次自我学习、自身提升的过程。通过与国际相关机构、相关学者的交往,通过指导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问题,我们自己更加牢固地树立了“四个意识”,坚定了“四个自信”。
形成一个团结的共同体,是我们开展科考学习的前提。为了让每一位同学明确此行的目的和各自的科考任务,我们在行前开展了富有针对性的系列培训,内容包括马克思生平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脉络,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等主题。其目的就是让同学们带着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带着问题走出去,从而能在科考过程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海外实地的科考过程中,我们既要做学生知识和理论的传授者,也要做学生生活和纪律上的看护者,并鼓励学生大胆地与指导教师或交流对象进行沟通和观点碰撞,提出自己的困惑和观点,特别是就自己的科考报告主题提前进行沟通讨论,保证科考实习过程中的经验材料能够有效运用于研究课题之中。科考活动结束后,要及时地指导学生们整理科考日志,撰写科考报告。(李乾坤、孔智键)
学生感言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我在这次科考中,第一次接近了马克思的人生轨迹。
德国埃森鲁尔区博物馆保留了19世纪后半叶色调灰暗的采矿场:当时的煤矿工人在窄小的操作间中,忍受着环境与工厂主的双重压迫、剥削。与之相邻的是反映鲁尔区工人运动的展区,满布“红色”的旗帜、标语,它代表着火一般的情感,代表着那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秩序性、性格顽强的煤矿工人。当读懂了这一切后,再伫立在马克思墓前,我明白了“社会活动家”五个字绝不能概括马克思对于工人运动的投入。工人运动无一不是在恶劣的生活环境中酝酿出来的,工人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裹挟进这个庞大的社会机器之中,成为国际分工中的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马克思对这一群体的关注,实则是完成了以人为叙述核心的“多数人的历史”。(顾荻飞)
为期半个月的科考,于我而言,是一场思想与文化的碰撞,一次身心与意志的考验,一次精神与理想的升华,让我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有了新的理解和更为客观理性的认知。走出课堂,走向街头,在马克思的故乡特里尔进行的一场“你了解马克思吗?”街头访谈和调研,让我感触颇深。我发现,在德国,马克思一般只作为众多的哲学家之一出现在中学历史课本上,大多数人对其理论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除非是出身哲学、历史专业的人士。尽管没有普及性教育,但大多数德国市民对马克思的基本观点还是比较熟悉的,如为工人作斗争、批判资本主义的邪恶本质等(潘颖)
责任编辑:何 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