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文脉的时代绽放

发布时间:2020-02-25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钱秋月    

  201910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宣布批准66座城市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也是亚洲第三个入选城市。

  早在2017年南京申报之初,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主任杜越就曾指出,南京申报文学之都的基础,完全可以与已有的文学之都城市相媲美。南京有着古老而深厚的文脉底蕴。这座城市拥有1800多年文学传统,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学馆也设立于此。这里从古至今名人荟萃,经典璀璨,积淀深厚,成就斐然,虽历经千年,几经变化,但独具魅力。谢灵运、李白、汤显祖、曹雪芹、鲁迅等文化名人都与南京有着不解之缘;秦淮河、凤凰台、乌衣巷、石头城、白鹭洲等名胜古迹则是南京文脉的见证;《泊秦淮》《乌衣巷》《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文学经典作品,以或通俗易懂、或格调清新、或语言明快、或寓意深远的手法记录生活、诠释人生、解读生命的意义、涤荡人们的灵魂……这些就像秦淮河静静流淌的河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金陵人。文学的传承使这座城市充满诗意,漫步街头便能够感受到散落于青砖黛瓦之间的浓厚文学元素,也能够体会到浸润于言谈举止之中的全民文学素养。

  南京目前已拥有相当数量的文化地标和城市名片,具备让文脉延续发展的综合条件和扎实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评选标准,不光着眼于文化传统,更着眼于文学在今天城市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城市为促进本国文学发展和文学交流所采取的措施。南京活跃着数以千计的文学社团和协会组织,仅读书会就有450多家。先锋书店被誉为南京文学客厅,数次被CNNBBC等评为世界最美书店,像这样独具特色的书店,南京还有很多,这些书店成为市民热捧的文化消费新去处。此外,南京还依托悠久的文学传统,把文学资源打造为城市发展的内生推动力,鼓励文化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从印刷到出版、从创作到创意的完整文化产业链。在信息碎片化的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很容易被各种博人眼球的话题吸引,很少有城市像南京一样,可以让人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品味和创作。而今,新的身份赋予南京这座千年文化名城以新的活力,也赋予它更大的历史使命和引领责任。

  一、以文学滋养城市精神

  放眼全球,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标识,其实还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载体。日常百姓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不仅是物质的和器物的,也应该是精神的。文学,从某种层面讲,是借助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从不同的侧面展现日常百姓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产品,小到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大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生死存亡,无一不能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剧歌舞等形式体现。作为我国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孕育出了层次丰富的文化景观:诗仙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流露了盛唐时代社会生活的质朴豪迈和人与人之间的义重情深;杜牧的《泊秦淮》写尽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曹雪芹穷尽一生的巨著《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控诉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表达了对贵族叛逆者追求个性自由的由衷赞扬和深切同情;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里父亲爬上浦口车站的月台给儿子买几个橘子的背影,在多少人的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深刻记忆。

  这些璀璨的文学作品浸润我们的心灵,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正是这些文脉的传承,塑造了具有独特文化气质的南京人,也塑造了具有清晰文化标识的南京城市。在文化快餐化、知识碎片化的快节奏现代社会,传承文脉、丰富群众精神世界的责任更加重大。南京籍著名作家叶兆言提出,提高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不妨多设些小型的公共图书馆,人们不光可以在家门口下棋、品茶、跳舞,还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家长,包括让我们自己,闲时可以去那里很随意地读一会儿书

  二、以文学彰显城市魅力

  文学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它融合了城市的过去和现在,既见证了城市的成长历程,又是城市进步发展的新路标。文学之都的称号不应该意味着曲高和寡,而应该用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活动,打破文学与城市生活之间的界限,让文学艺术创新助力南京城市发展,让城市在时代脉搏的跳动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很多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往往不知不觉放弃了历史积淀的独特气质,盲目仿造西方现代化的城市布局风格,千城一面。作为独特文化的物质空间形态的投射和外化,城市布局和城市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千城一面现象产生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于城市在发展中失去了文化的独特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生活现代化和便利化的追求,城市物质面貌日益同质化,从现代化和全球化视角看,这一趋势具有必然性。但是,决定城市气质的不仅仅是物质外貌,更取决于文化内蕴。南京是江南重要而特殊的城市,六朝时期就拥有百万居民,到近代已经拥有了完整的城市发展体系。它的文化资源丰厚独特,为优化创意文化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区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

  刘易斯芒福德曾指出,城市最主要的功能是化力为行,化能量为文化,化死的东西为活的艺术形象,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力。在他看来,城市的发展应该坚持人本主义维度,让城市成为优秀文化和理想生活的载体。文学作为有着无限创意灵感的艺术形式,如果从这个维度介入城市社会生活、生态环境等,将会激发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抓住入选世界文学之都的契机,激发文学创新新动力,将赋予南京城市发展以丰富魅力和无限可能。

  三、在文学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任何文明都一样,如果长期孤芳自赏自我封闭,必将走向衰落消亡。新时代文学既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也要积极面对时代、面向世界。

  梳理近现代南京文脉,从鲁迅、朱自清、巴金、张恨水等现代文学名家到高晓声、毕飞宇、叶兆言等当代作家代表,甚至包括因创作《大地》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作家赛珍珠,他们的作品无一不展示着中国形象,世界人民也通过这些文学窗口了解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喜怒哀乐。随着世界的多元交流,南京需要在继承历史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顺应时代潮流,既向世界介绍中国、发出中国声音,又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养分,创作出更多优秀文学作品,让世界更好地认识南京、认识中国,让南京更好地融入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