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难题”开出“中国药方”

发布时间:2020-06-2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李兰娟    

我们人类的进步史,实际上也是跟传染病的斗争史。解放初期,我们人均寿命只有35岁,现在我们期望寿命已经到七八十岁了,传染病得到了控制是主要原因之一。但还有许多传染病在危害我们人民的健康,我国目前最严重的、发病率很高的传染病就是病毒性肝炎。

大学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浙大一院感染科工作,我在这里终日和重症病人打交道。上世纪80年代,全国重型肝炎病死率高达80%,我目睹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相继离世,这让刚刚开始行医生涯的我体会到医者面对病魔的无力。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诊了一个急性肾功能衰竭、昏迷不醒的病人,我们进行了会诊,给他做治疗。当时的我仿佛看到了打破死亡魔咒的希望:这位病人在经过血液过滤透析等一系列死马当活马医的治疗后,奇迹般地苏醒,并逐渐康复。血液净化技术会不会对治疗重型肝炎有帮助呢?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就从这里起步,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肝炎治疗的难题之中。当初我翻阅了很多国内外的资料,但是资料并不多,新闻报道也很少。所以我就申报了一个课题,1986年立了一个青年科研经费,给了我3000元。我就开始带领团队进行人工肝治疗暴发性肝衰竭病人的研究。

那么人工肝能不能替代肝脏的解毒功能,把黄疸毒素清掉?人工肝能不能替代肝脏制造蛋白质的功能,让凝血酶原改善?能不能替代它的代谢功能,把糖、蛋白、脂肪都代谢掉?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一些老专家也跟我说:李兰娟,人工肝是很难的!肝脏那么复杂的功能,怎么可能被替代得了呢?也有很多同事认为人工肝研究没有希望,半途放弃了。但我这个人碰到困难,就像钻牛角尖一样钻下去,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到底。我和我的团队依旧努力钻研了10多年,终于创立一套独特有效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这套完整的技术规范和治疗方法,使急性、亚急性重症肝炎治愈好转率从过去的11.9%一举提高到78.9%,慢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5.4%提高到43.4%。如今,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已经成为全世界医治人数最多、治疗技术最为成熟的人工肝系统。2005年,我成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科研联盟的主席。2013年,以我为第一完成人的重症肝病诊治的理论创新与技术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但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不是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也算不上成功。作为一名医生,我更希望自己能将治病救人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为使全国各地更多的重症肝病患者享受到先进医疗技术带来的福音。我们毅然放弃申报人工肝专利的机会,为确保治疗技术的规范有序,我们制定人工肝治疗指南和操作规范。从2001年开始,每年举办培训班,无偿将人工肝技术推广到全国。在我的人工肝治疗病房里,常年有全国各地前来学习培训的医生和护士。什么是最大的快乐?能看到那么多病人得到了救治,把他们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

 

人工肝研制成功后,我并没有停下脚步。在研究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发现,肝病的发生和肠道内的微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正常人肠道内的有益菌数量超过有害菌,而重症肝炎病人则相反,也就是说,如果肠道内的坏细菌大大超过好细菌,则可能对肝脏产生致命性危害。在我们每个人的肠道中,有重达一公斤的细菌。细菌的数量是人体细胞数量的10倍,总的基因数是人体基因数的100倍。如果能彻底搞清楚这些肠道细菌的奥秘,或许就能解开重症肝病的发病机理。今天,微生态学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热点。但20年前,当我决定投身微生态学研究时,没有人看好我,甚至有人私下认为这样的研究看不到希望。然而,正是在无数次的失败中,我带领学生摸索出了门道,并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通过宏基因组的全基因测序,进一步探索肝病微生态的规律。短短20年,从研究空白到领跑全球,我和团队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国际微生态领域研究的国际地位。在卢森堡举行的第五届国际微生态联盟大会上,我出任大会主席,这也是中国人乃至亚洲人第一次当选这一领域的主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得到提高,感到非常自豪。

我们是传染科医生,面对的不仅是肝炎,还有很多其他的感染性疾病,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救治。让我们记忆犹新的2003SARS,很遗憾当年SARS的疫情病原最后是外国人鉴定出来的。这个病毒我们自己识别不了,自己也没有特效的办法,全国当时一片恐慌,经济受到重大创伤。所以2003年后,由于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我的团队依托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一国家平台,创建了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在应对2013年长三角地区暴发的不明原因的呼吸道感染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当初非常紧张,病人来了之后,不到一个星期,就因呼吸道窘迫综合症死亡。那么这一次,我们国家可不是10年前了,我们团队在5天之内便发现了疫情病原——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并立刻锁定了病毒来源——鸡、禽,马上关闭了活禽市场。2个月内便成功研制了我国首个人感染H7N9流感疫苗种子株,结束了我国流感疫苗株必须依赖国外提供的历史,也成功控制住了这一场可能导致全球大暴发的H7N9禽流感病毒。这次主动权,就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里了!

什么是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就是对科学不断探索的求知精神,它既包含开拓创新,也包含坚韧不拔,即面对失败和挫折的百折不挠。未来医学任重而道远,更需要我们严谨求实,开拓创新,勇攀高峰,造福人类。

责任编辑:焦高星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