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参照北京“小汤山医院模式”在武汉建设专门医院的命令下达,目标是10天建成一座床位达1000个的大型医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按照常规流程,3万多平方米建筑量的项目,至少需要两年,哪怕紧急状态搭建临时性建筑,也需要1个月时间。但有17年前的小汤山蓝本在,一切都又变成了可能。
在得到消息后,曾带队参与主持设计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的“小汤山”医院的全国勘察设计大师、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首席顾问总建筑师黄锡璆博士主动请缨,参与火神山、雷神山两座医院的设计工作,并立刻将修订完善的小汤山医院图纸全部提供给武汉市建设局。在这个疫情肆虐的春节里,他和很多抗疫一线的工作者一起,成为一名“逆行者”。
黄锡璆1941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华侨家庭。16岁时主动放弃异国国籍,参加祖国建设。曾在南京五中就读,于1959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大学毕业后,黄锡璆进入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院,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43岁时,黄锡璆被公派到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两年,成为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医疗建筑的留学博士。他将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率先提出医院系统工程的综合优化设计理念,开启了中国现代医院的新纪元,被誉为中国医疗建筑设计的开拓者。
从壮志青年,到有成中年,再到如今的白发老人,黄锡璆心心念念的,就是让国外先进理念在国内医疗建筑领域落地生根。2012年,黄锡璆荣获中国建筑界最高个人荣誉——第六届梁思成建筑奖。2013年,黄锡璆获得“国家精神楷模”荣誉称号。他把毕生的精力投入到自己钟爱的中国医疗建筑事业。“为中国人建造自己的现代化医院,改善中国人的就医环境”是黄锡璆毕生追求的梦想。
2003年4月,北京市决定建立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设计小汤山医院这项任务分配到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当时,62岁的黄锡璆眼疾尚未完全康复,一接到通知,带病连夜手绘出设计草图,每天奋战在一线,准时来到小汤山设计工地上。施工现场没有桌子,黄锡璆就蹲在马路边画图纸。在黄锡璆的带领下,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医疗建筑团队边设计边施工,经过七天七夜的努力,小汤山医院“拔地而起”。5月1日深夜,医院开始接收病人。随后的两个月内,小汤山医院收治了中国七分之一的非典患者,其间无一名医护人员被感染。
如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79岁的黄锡璆再次主动请缨,亲手写下抗击疫情请战书。在黄锡璆团队的技术支持下,仅仅用了60个小时,到1月26日凌晨,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顺利交付施工图。
黄锡璆说:“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作为从事医疗卫生设施规划设计的工作者,我们应该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积极响应组织号召,与广大医务工作者一道,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与社会各界一同战斗。我们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做好我们的技术服务工作,包括新建临时应急设施、对原有设施的应急改建扩建等。”这正是黄锡璆为人的胸襟——永远将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放在首位。
2003年以来,黄锡璆目睹了时代的巨变,依旧初心未改,面对危难,逆行而上。
责任编辑:焦高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