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抓手,是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张家港市锦丰镇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路子。
强化顶层设计,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战斗力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锦丰镇围绕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高标准、全域化、规范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将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至镇区每个角落。
强化“谋篇布局”,明晰建设路径。制定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系列指导性文件,为实践所(站)建设定标明向。明确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由党组织书记“挂帅”,专职工作人员不少于3人。镇党委每年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纳入村(社区)年度绩效考核,根据工作实绩优先推荐申报上级各项集体荣誉。
突出“资源共享”,建强实践阵地。把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按照有固定活动场所、有配套服务设施、有专兼职工作人员、有长效志愿服务队伍、有完善工作机制、有特色品牌项目、有完整服务记录的“七有”标准,在锦丰镇文体中心建成镇级文明实践所,承载镇级理论宣讲、文化服务、教育服务、科普与科技服务、健康促进与体育服务等五大平台功能。统筹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资源,建成村(社区)文明实践站30个;同步建成永新社区党群睦邻坊、五月花诚信联盟等24个特色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纵向形成“实践所—实践站—实践点”三级阵地链,实现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建立“三张清单”,实现供需匹配。第一张是需求清单,运用调查问卷、上门拜访、群众座谈及网络调查等多种方式,从生活、家庭、发展、情感四个维度,收集群众需求,分类汇总梳理,建立全面、系统、合理的需求清单。第二张是资源清单,对五大平台资源进行梳理,对开展的项目和活动进行优化调整,形成五大类、216个志愿服务项目,通过79个专业志愿服务团队把公共服务的优质资源输送到农村基层、群众身边。第三张是服务清单,在摸清需求、掌握资源的基础上,将“群众要什么”与“我们有什么”有机结合起来,使各方资源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从而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走实更走心。
紧扣时代主题,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命力
锦丰镇坚持把政治性、教育性、公众性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打通党的创新理论进入千家万户的“最后一公里”,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更具内在生命力和群众影响力。
筑牢文明实践思想基础。组建“行进中的沙上大课堂”宣讲团,下设团建达人、沙上风情、沙上后代讲革命故事、理论政策、沙上榜样、沙上人家、初心故事、普法讲师等八个宣讲队,结合实际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专业化的宣讲,把理论宣讲延伸到机关、企业、学校、农村、社区。充分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创新搭建“微课堂”,开展“微宣讲”,实现“微传播”。推广使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动“学习强国”线下学习、交流、分享。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创新推出初心送学、初心夜校、初心热线等系列措施。
擦亮文明实践服务品牌。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致力于从小事做起,从难事办起,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联兴村率先建立“沙上有爱,钢好有你”老年助餐公益项目,有效解决高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做饭难等问题。建设村打造的“锦丰小当家”志愿服务项目,主动为双职工家庭担负起孩子放学后和节假日的教育责任。新港村设置“沙上味道”项目,运用“互联网+农产品”的销售模式,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帮助村民创收。目前,共培育形成35个文明实践品牌。
助推社会治理融合共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社会治理网格充分融合,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网格化联动中心“两个中心”,打造“网格员+志愿者”联动升级版。疫情期间,充分依靠网格长、网格员、兼职网格员、志愿者、行业团队“五支力量”,构建起“社区—网格—小区—微网格”的四级网格疫情防控体系,把村(居)民特别是返乡返岗人员管控责任落实在网格中,筑牢基层疫情防控底线。为了使群企关系更加融洽,镇党委在龙潭湾工业小区探索建立龙潭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企业组建志愿服务队,举办“睦邻集市”,为企业职工和周围群众提供法制宣传、安全环保、创业辅导等项目服务。
突出乡风文明,增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力
锦丰镇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正能量,传播好声音,让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入人心。
培育良好文明风尚。充分利用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组织开展党史、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等活动,创作歌舞说唱剧《锦绣岁月丰如歌》,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革命传承与家庭成员的追梦成长,生动反映祖国70多年来由弱变强、老百姓由穷变富的伟大历程。结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育实践,抓好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推动“八礼四仪”养成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团队活动。抓好党员带头、群众自治两个关键,发挥乡规民约、道德评议的约束作用,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倡导丧事简办,有效净化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不良风气。
营造崇德向善氛围。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典型发现机制,广泛发掘身边先进典型。“线上”,通过官微“情牵沙洲”后台,收集好人线索;“线下”,通过党员会议、村民会议、道德讲堂、道德评议会等方式挖掘身边的凡人善举。2013年以来,共获评中国好人2名,江苏好人1名,苏州好人12名,张家港市道德模范15名,张家港市身边好人401名。坚持把关爱礼遇先进典型作为引领社会新风尚的有效抓手,组织举办“十佳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沙洲好少年”“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对选树的先进典型给予公开表彰。精心创编的小品《新婚之夜》,讲述中国好人朱秀珍为村民义诊44年的感人事迹,在各村(社区)和企事业单位巡演。
激发干群正向能量。机关、村(社区)干部自觉带头参加志愿服务,积极践行“带头干、一起干”文明风尚。在“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的社会导向下,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爱心企业、返乡创业人士、文化能人以及先进模范人物等群体和普通群众主动参与到文明实践中来。目前,共有各类志愿者近3万人,占地区总人口的16%,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重要力量。企业“党员工匠”常态化为居民提供家电维修、水电修理、家政保洁等服务,江苏坤达建筑连续两年资助“沿河学子沙洲游学行”公益项目。疫情期间,镇爱心企业、社会人士自发开展“邻里守望”活动,参与联防联控,传播防控知识,积极捐款捐物。
(作者系江苏扬子江国际冶金工业园党工委书记、张家港市锦丰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