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工画师 见文当观心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金圣叹》导读
发布时间:2020-06-2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吴正岚    

生活于明清之际的金圣叹(16081661),其文学评点创见迭出,其学术思想标新立异,其人格风貌特立独行,在他的生前和身后,人们对他的激赏、怀疑和思考此起彼伏,从未停息。尤其是上个世纪以来,有关金圣叹的专著就有十几种之多。《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金圣叹》被江苏文脉工程收入。该书试图另辟蹊径,在全面梳理金圣叹生平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着力考察他对儒释道思想的融合及其与文学观念的逻辑联系,阐述了他的因缘生法”“文如工画师等命题的多重内涵,以期揭示他在明清之际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

金圣叹是苏州府长洲县人(一说吴县人),少年时即补长洲博士弟子员,但终其一生也没能在科场上有更多的收获。在他去世前后,吴中士人对他或赞不绝口,或同声痛骂,这一现象折射了金氏思想和人格的复杂性。比如,金圣叹的族兄金昌所撰《叙〈第四才子书〉》称许金圣叹杜诗评点中贯注的忠孝之心,金圣叹的朋友徐增《天下才子必读书序》认为金氏人格兼具谨严和放达等不同侧面。

金圣叹既有游戏科场之举,又怀破格入仕之梦,这一独特的人生模式也令人费解。一方面,金圣叹很早就补博士弟子员,但他游戏科场,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篇岁试文,题目是如此则动心否乎,金圣叹在篇末写道:空山穷谷之中,黄金万两;露白葭苍而外,有美一人。试问夫子动心否乎?曰:动动动……”他连写39字,自称是寓意四十不动心,其实是调侃孔夫子心动不已。因岁试文不中程法,金圣叹不止一次被黜革,但他往往于次年重新赴童子试,以成绩第一再补庠生。另一方面,金圣叹从少年时代起就自负大才,渴望立登要路,这一凌云之志在其成年后丝毫不曾减弱,甚至在他步入晚年时仍萦绕于心。在金圣叹既轻视科举又看重功名这一似乎自相矛盾的心态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生抱负呢?原来,金圣叹以高才和奇才自居,故而他不屑通过科举常途入仕,而是希望名动天子,立登要路。

《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金圣叹》一书指出,金圣叹在明清之际的文学史和思想史上之所以戛戛独造,是缘于其融会贯通又自出机杼的学术个性。以往人们主张金氏的学术思想融会三教而不成体系,其实金圣叹的思想是砭伪绳狂的结合,其中砭伪居于主导地位,表现为批判伪道学、弘扬主体精神和独特个性、肯定多元的人生价值以及推崇顿悟等;绳狂则体现在崇尚真善、兼重修身工夫和关心经世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金氏思想虽兼有砭伪绳狂两方面,但他的文学理论却主要吸收了砭伪思想中的重视主体、提倡个性等因素。概言之,金氏思想在明清之际思想史上的意义,一方面体现在他将推崇主体和弘扬个性的学术思想运用于文学理论,尤其是在心物关系上强调心的决定性地位,从而开创和发展了小说理论中的虚构论、性格论和叙事角度论,诗歌理论中的不写说等命题;另一方面金氏以他的《水浒》《西厢》评点中的伦理和致用观念,透露了通俗文学界从砭伪走向绳狂的消息。

此书系统考察了以往人们关注得较少的佛学和易学思想。金氏佛学思想的主要倾向则是兼重天台宗和禅宗;金氏易学最突出的特征,则是在继承邵雍、朱熹易学的基础上,以佛教思想诠释《周易》经传,援引佛教的人法关系解释周易的基本结构。金氏易学是晚明以佛释易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自有其独特性。

2006年出版的《金圣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相比,《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金圣叹》的主要进展是提出了明清之际文人经学与佛学征实风尚的互动这一视角。明清之际,以钱谦益为中心,包括程嘉燧、李流芳、王志坚、毛晋、金圣叹等在内的文人,以传承宋濂至归有光一系的文人经学为己任;与此同时,佛学界兴起刊刻方册藏、以教疗禅和重视佛经古注疏等征实学风,诸人亦积极参与。与此相联系,对于明清之际以教疗禅的学风之下华严和天台二教的关系,前人主张钱谦益偏于华严,实际上,以往的研究尚未注意到钱谦益非常重视天台学,并且他与即中大师、即中弟子刘心城、金圣叹、徐增等人构成了弘扬天台学的群体。

在此前提下,对金圣叹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仙坛倡和,本书即在吴中地区天台学这一前人不曾论及的背景下加以考察。崇祯八年(1635年),28岁的金圣叹与吴中名士钱谦益进行了一次思想交流,体现了金圣叹与吴中前辈钱谦益在思想方面的契合。

与此相联系,本书首次揭示出金圣叹、徐增等人援引《华严经》唯心偈论文艺的背景。原来,明清之际文人经学与佛学征实风尚的互动,还体现为吴中华严学的复兴。在此风尚的熏习之下,金圣叹评《水浒》第五回鲁智深火烧瓦官寺时,为了说明小说的虚构性,引用了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无法而不造;无独有偶,徐增《画苑汇隽序》《瑞木图说》皆引用心如工画师之说,论述画家之心包涵万有和心应万法的神妙。作为一种心物关系,文艺论的心(文)与事的关系,与上述偈语之心与三界的关系,具有类似的逻辑结构。从金圣叹小说虚构理论的独特性可以看出,对金氏来说,这一心生万法之思维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凸显了小说乃虚构而非纪实的观点,而且有助于金圣叹揭示作家的珠玉锦绣之心与小说虚构的关系,使得他能够从小说创作动机的高度把握小说虚构特征的必然性。

金圣叹在文学评点中以金针度人,透露了文如工画师”“见文当观心的独得之秘。《江苏历代文化名人传·金圣叹》采用文史哲交叉研究、追源溯流和重视文献实证的研究方法,考察金圣叹天才纵横的文学命题背后的儒释道观念,可说是沿着金圣叹开辟的道路走近金圣叹的有益尝试。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陈伟龄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