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大学生村官,村民们都叫我“郝书记”。开始听到这个称呼的时候,我很忐忑。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好”书记,而不只是姓“郝”的书记呢?9年来,我一直在努力,也深切体会到:你用心,老百姓就会与你交心;真心帮老百姓办事,他们就将你视为亲人。我也更加懂得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振兴乡村,党员责无旁贷;只有群众幸福,我们的党建工作才是干在了点子上。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里面有句台词,我特别喜欢。“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是的,我永远相信,幸福不由天定,而是奋斗出来的!
2007年9月,我如愿离开打小就想“逃离”的东海县桃林镇山区的农村,第一次出远门去南方的“大城市”读书,但是四年城市生活却让我越发想念生我养我的家乡。2011年临近大学毕业之际,我在苏州一家电子公司实习,待遇很不错,毕业后就可留在公司上班。或许是我就该回到农村,同年7月我考上大学生村官,便决然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带着青春的激情和建设家乡的美好“梦想与初心”,回到了家乡,被组织分配在双店镇北沟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刚到村里时,村民们都认为我是个“毛头小子”,一个稚嫩的大学生来农村能干啥?只是走走过场罢了,过不了多久就得走。对他们投来的眼神和议论,我唯有保持沉默。
进入村里工作,莫外乎先要摸透村里的情况。通过一个星期的走访,我了解到北沟村有70%的村民种植鲜切花,但大家都普遍反映村里缺乏技术指导、管理不到位、花卉销路太单一,等等。存在的问题好发现,但关键是如何来解决问题。深思熟虑之后,我主动向镇党委提出申请,进入当地的一家省级龙头花卉企业学习花卉种植和管理技术,并且自己贷款10万元承包两个大棚作为试验基地。就这样,我从一个大学毕业生一下子成为一名正式的“花农”。
刚开始搞百合大棚的时候,由于没有经验,百合花得了灰霉病。“屋漏偏遇连夜雨”,晚上突然狂风骤雨,两栋大棚的防雨膜被刮到地上,急需抓紧盖上,防止保温被因淋雨变重压塌大棚,我就冒雨一个人弄到晚上12点多,才把棚膜给盖好。当浑身湿淋淋的我回到宿舍,想到贷了那么多的款,花又得了病,当时眼泪就流了出来,我扪心自问这么折腾是为了啥呀?安安稳稳的不是挺好吗?到这时候,我才真正体验到花农的不容易,原来种花也是一门大学问。通过这些切身经历,我才知道花农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既然知道了,我就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去解决他们的问题。
首先,我要提高花农的种植水平,做好各种疾病防治工作。在实践中,我逐步摸索并推广“百合种球冷冻催芽生根技术”,把花球成活率和开花率一下子提高了20%以上;我还利用晚上时间编写了一本《百合种植指南》的小册子,免费发放给村里的花农参考学习。其次,为改变村民种植花卉品种单一的现状,提高市场的接受率,我通过实验种植,为花农们引进试种推广了160多个高端的百合新品种,很快便获得大家的好评。再次,就是想法子扩大北沟鲜切花的销售渠道,摆脱中间商赚差价。我主要是通过新成立的鲜切花种植专业合作社来集中销售花农种植的花卉。经过洒满汗水的辛勤努力,三年下来,花农们逐渐记住了我这个当初的“毛头小子”,大家都亲切地喊我“小郝主任”或“大宝书记”。
脱贫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2017年6月,我离开了人生工作的“第一站”——呆了5年的双店镇北沟村,来到省定经济薄弱村——双店镇三铺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新合并的三铺村经济基础薄弱,是全镇贫困人口最多、基础设施最差的一个村。临上任的前一天,我们镇党委书记陈光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大宝,组织上安排你到三铺村,就是要你在这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以党建为抓手,带领三铺村全体党员干部齐心协力、不畏艰辛,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带着镇党委的嘱托,我开始了三铺村的工作。记得有一天我走访村民李祥,问起村里的经济为何始终发展不起来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村民们思想保守,不用心、不用脑,死啃传统种粮观念不愿丢手,还有就是村干部……说到这,他欲言又止,吞吞吐吐。为了解他对村干部的真实看法,我先问了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与他聊了20多分钟后,他见我没有一点架子,才无拘无束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就目前三铺村的发展需要,关键要有一个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的好班子,因地制宜发展一个增收支柱产业,不能干啥啥不成啊,村里弄造纸厂倒闭了、种大蒜没有销路烂地里了、种棉花也失败了,村里干部不能怕失败,什么都不敢干呀!”他还表示,村里的工作他会全力支持。就这样,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党员群众的意愿和诉求。找准、摸透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我下一步更好地开展工作提供了依据。
为了尽快打开村民们的心结,彻底改变他们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我一方面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另一方面利用党群会、乡村“大喇叭”等多种形式讲政策、摆实例、算细账,让村民们深刻感悟到“发展高效农业是可以赚钱富家的”。
但是,要让所有的群众思想一下都改变过来那是很难的。我记得有一个“建档立卡户”的村民叫刘传勤,我和村干部跑了9趟,他才同意置换土地,腾出地方让给其他村民承包建大棚。第一次去他家直接说,我们家里没有钱建大棚,我们种点地够吃就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去时他说我也可以建大棚,你们村里借钱给我,我就建,要不我没有钱建。总之,每次他都找个理由,直到第9次去时,他说道:“我给你们找烦了。这样吧,我一时建不起大棚,我同意置换土地,等我有钱时我再建大棚。”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3月份,通过我们协调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他自己新建起了一个温室大棚,种植鲜切花和蔬菜,年纯收入达到7万元。现在一见面我就会笑眯眯地怼他两句:“你不是不种大棚的么?”他也会笑着回答说:“村里以前干这个不行,干那个也不行,谁知道种花卉大棚还能赚钱啊。”
在三铺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我和两个村干部走进村民李志文家做思想工作,谁知他不但不给好脸色看,还把我们三个人全都赶了出来,而且还放出门前的土狗吓唬我们,嘴里骂骂咧咧的,当场撕毁村干部拿给他看的土地流转合同。两个村干部拽着我的衣服说:“走吧!我们还求着他了?”当时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觉很委屈、很难受。后来想想我们不能一走了之,为了不影响村里整体工作的推进,我让两个村干部先回去,我自己就在他家门口等了足足1个多小时。当他出来喂牛时看见我还站在他家门口没走,他既惊讶又感动地说:“你一个外来的小伙子能把工作做到这份上,我还是头一回见到。”他不仅邀请我进他家屋里坐坐,还同意在流转合同上签字,临走时还说:“这么多年了,你是第一个当支书这样干工作的。”
就这样,我们当年在3个月内就流转土地800多亩,新建温室大棚300多个,抢占了温室大棚种植的最佳“黄金期”。
我不搞假脱贫,请几个大户承包大棚弄虚假繁荣,也不满足于让少数村民获利。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人。
让更多村民过上“花样”生活
如今,三铺村已经流转土地2000亩、新建温室大棚500多栋,协调惠农贷款1000多万元,大棚农户年均增收7万元,43户农户实现了稳定脱贫。为了解决鲜切花销售问题,我还牵头开发了“花直达”网上销售APP软件,实现了农户与客户的零距离交易,同时争取到260万元项目资金,新建了三铺村电商物流中心用于鲜花和蔬菜交易,增加村集体收入。三铺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17年的86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1000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由2017年的13.6万元,增加到了现在的52.8万元。
三铺村的鲜切花产业已逐步迈入正轨,但我依然一刻也不能停歇。因为,脱贫不是终点,带领全村群众过上小康生活才是目标。
富裕了“口袋”,还要让“脑袋”充实起来。在带领三铺村村民脱贫致富发展生产的同时,我发现部分村民农闲时无所事事,许多人沉迷于打扑克、搬弄是非,村民的科学素养和思想道德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铺村青壮年劳力此前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留守的妇女、儿童、老人很多。为了让村里妇女多创收,我主动协调市、县妇联,并联合农技部门组织花卉技能培训,有150多人通过了花卉种植管理考核,实现年人均增收近2万元。还通过协调,安排近百名妇女到镇驻地的服装厂、食品厂等企业就业。对于年纪大的留守老人,通过民政部门和妇联,争取资金在村里新建起24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如今,新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成为村民聊天喝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为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018年,我发起组建“新时代新梦想”乡村文艺宣传队,在村里和周边开展文艺表演和政策宣讲,及时传播党的大政方针、扶贫政策、移风易俗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两年来共演出260余场次,吸引数万名村民群众驻足观看。
实现乡村振兴,既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也离不开乡风文明培育。为增强基层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我主动对接上级部门,先后引入东海县人民医院的“党员医疗大篷车”、县农业农村局的“农技专家进农村”等志愿助农团队,在村里开展“党旗飘扬在基层”等主题教育,并发动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为村里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提供关爱帮扶;定期组织开展“优秀党员”“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表彰,利用村里“大喇叭”及时宣传身边好人好事,弘扬时代新风。在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美德义举榜”,对村里扶贫济困、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凡人善举进行张榜表扬,对不遵守村规民约、损人利己等行为给予告诫,形成崇德向善、奋勇争先的文明新风尚。
随着生活的逐渐好转,村民的腰杆子直起来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如今的三铺村,已成为省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明星村,不仅实现了群众生产生活脱贫致富奔小康,更实现了乡村全面振兴和发展。三铺村先后获得江苏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连云港市电子商务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今天的三铺村,到处都在忙着“大棚”事业,村支两委正在忙着加快建设3000平方米的育苗中心和2800平方米的引种试种中心,好为村民提供更多的种球和种苗服务;三铺的村民们每天也都忙着育苗、施肥、打药和销售。在“鲜花小村”三铺村工作,我能切身感觉到广大花农都在卯着劲你追我赶,到年底好比一比谁家种花赚的钱最多!
作为一名回乡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奋战在农村基层一线,让村民们都过上花一样的生活,就是我的初心和梦想。在广阔的农村田野,闻着泥土的气息、鲜花的芳香,我的心里充满丰收的自豪感。让更多的村民过上花一样的幸福生活,是我永远不懈的追求!
责任编辑:张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