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城市文化能够让人一见钟情、一见如故,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人们心灵的归属和情感的依附。对于城市而言,公共文化是衡量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尤其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以后,市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品质要求日益提高,这就要求政府从满足市民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出发,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在当前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必须坚持正确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满足市民个体全面发展的需求为核心,走融合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融合理念,提升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力
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发展理念,打造和推广城市公共文化,是增强市民对城市认同感的根本需求,也是推动城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重顶层设计。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投建、专业运营的长效机制,促进文旅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依据城市发展的特点,发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特色资源,建立城市历史文化开发机制和文化保护机制,打造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地标,对公共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推广。具体形式可以是城市文化形象的LOGO、城市吉祥物、城市精神口号,也可以是特色旅游景点、地标建筑、文化人物、地方佳肴等,将城市独特的文化内涵融入其中,让公共文化品牌真正成为城市的名片。比如深圳的“活力”标签得到了新时代年轻人的认同;成都凭借着美食和“慢生活”节奏,青年人的求职热度超过北京和上海,充分体现了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构建协同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构,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提升责任意识与服务意识,以更为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模式,满足市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要统筹考虑与文化服务相关各个环节的衔接配套,科学制定中长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搭建文化服务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同时,建立经济、城建、文化、生态建设协同推进机制和跨部门联动机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土地、人才、税收等多方面的支持。
拓展传播渠道。通过各种展示平台、表现方式开展多途径的宣传和推广,让城市文化品牌发挥出最大影响力。除了传统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外,还应当瞄准市民群体偏好的信息接收渠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开展宣传推介。对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推介,通过政府间、机构间合作,更多地参与国际会议、活动展示;通过文化产品、博物馆藏品巡展等活动,进行形式多样的推介。
整合功能,拓展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
文旅产业的打造和作用发挥,离不开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就需要设立充足的活动场所、打造新颖的活动场合,优化市民生活空间,提升城市发展空间。
整合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依托城市基础设施完备、社会资源丰富、金融体系发达等功能优势,在现有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增加服务内容,创新服务形式,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体系。设立充足的文化场所、文化设施,打造文创空间、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画廊、公园、咖啡馆等多种文化载体,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市民真正受益。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布局,避免大型文化空间过于集中,推广多种类文化设施、多类型文化产业的集约发展,并配套商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公共文化服务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反哺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需要市民的广泛参与和强大的文化志愿者服务队伍。就公共文化服务而言,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参与更是市民个体的自我教育过程,有助于带动更多的人积极利用公共文化资源,不断提升个体文化素养。要建立激励机制,如奖励机制、积分制度等,不断提高文化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文化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通过科学的管理和激励措施,不断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和社团文化建设。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市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生活热情,让社会组织和市民成为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推广者、监督者,有效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完善社区文化发展规划,在社区、小区设立相应的文化设施和文化中心,促进社区居民间的文化交流,承载文化活动和市民文化生活,增进城市公共文化对基层社区的辐射力。构建由群团组织、民间文化团体、协会等为主体的社团文化组织架构,整合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结合生活习惯、业余爱好、风俗兴趣等开展文化活动,进一步增强城市文化服务功能。
聚合内容,增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
内容是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就城市功能而言,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不但需要有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国际服务功能,在生产、流通、消费领域具有显著优势,还必须拥有高度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功能,拥有高水平的大学、医院、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类科学、文化研究机构,在文化生产领域、文化服务领域、国际文化交流诸方面具有明显的国际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将公共文化服务向城市公共空间进行辐射,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丰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关键在于聚焦城市优质文化项目,将文化、旅游以及餐饮、零售、仓储、教育培训等关联产业紧密结合。如,淮安市清江浦区着力挖掘整合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淮安运河文旅集聚区,聚焦文化休闲、文化制造、文化创意三大产业集群,促进文化、旅游与金融、网络、科技深度融合,推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集群发展。专门成立淮安运河文旅集团,推进文旅集聚区等文旅项目建设。
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文化传统和历史遗迹是一座城市公共文化的集中体现,深厚的历史积淀也进一步丰富城市公共文化的整体形象。首先,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深入挖掘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如传统曲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交流,并以此来构筑城市品牌形象的文化基石。其次,做好历史街区、名人故居、古建筑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开发和利用,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保护和管理。再次,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充分体现城市传统文化的延续,既要服务于城市发展,又要保留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建筑风格等“文化基因”,保持城市公共文化的个性和魅力。
加强对自然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自然环境是发展城市旅游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公共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要坚持项目带动、保护优先的发展思路,依托自然资源推进自然博物馆、生态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同时,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的新机制、新模式,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围绕自然资源开发文化旅游新业态、新产品。
(作者单位: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