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社会,从阅读开始

发布时间:2020-06-29     稿件来源:《群众·大众学堂》     作者:王京生    

今天的中国,阅读风气渐浓,国民阅读量逐年增加,全民阅读活动已成燎原之势。

中华文明何以历久不衰并且日益壮大?这与中华民族对学习、阅读的推崇有关。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发轫之词,绝非偶然。好学对于中国文化之传续、发达,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亦有重要的塑造作用。阅读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个人的幸福之时,也是社会的和谐之声,是民族的复兴之路。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当下,更需以读攻毒。读书是抵抗疫病,提升人们充实感和幸福感行之有效的手段。它带给我们智慧之乐、心灵之乐、和美之乐,赋予我们创新、智慧、包容和力量。亲近阅读就是亲近文明。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疫情防控战中取得阶段性胜利,与中华文明中的坚韧、仁爱等民族精神密不可分。

真正的复兴是文明和文化的复兴。20162月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发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6年,无形资产资本化支出在全球总营收中的占比从5.4%增加到13.1%,知识和无形资产越来越得到重视,全球价值链的知识密集度不断提高。在全球竞争迈入价值链重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今天,文化中国必须唤起以阅读为基本的更大的学习热情。唯此,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进步。

全民阅读是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对于塑造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推动民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阅读,是国家走向复兴的基本战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凡是创新能力强盛的民族和国家,也一定是阅读学习杰出的民族和国家。所有的创新必须依赖于对知识的拥有和重新认识。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发现问题、寻求突破,正是创新的思想逻辑,创新与阅读本就相伴而生。因此,要像重视创新一样高度重视阅读。

阅读赋予我们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凝聚民族精神,形塑民族品格至关重要

阅读是构建中华民族基本素质的优良传统,彰显了民族精神的核心要义。

几千年来,中国人勤学善学的精神一脉相承。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国人把阅读当作和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人们崇学善学,认为学海无涯、学无止境,阅读传统和好学精神推动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从于谦的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到苏轼的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中国人对书本的热情、对阅读的推崇以及读书之刻苦、学习之勤奋,可见一斑。

阅读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价值规范。

文化人类学家怀特认为人类行为是文化的函数,在构成决定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最终的决定因素是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吸收了数千年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价值理念、价值规范和价值准则,创造性地继承和转化,形成了更符合当代中国语境和更适应当下世界竞争格局的新的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是重塑新的文化传统。

强国自国民始,高文化素质的国民自教育始,教育自读书始。阅读是教育的重要途径,阅读造就专业和卓越,为国富民强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推动实现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

阅读是构建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然要素,为日常生活提供了文明范式。

无论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还是源于古希腊思想的欧洲文明,都十分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在文化耕种的土地上,阅读带来源源不断的给养。

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是田园牧歌的原始主义,也不是娱乐至上的精致利己主义,而是一种沉思而昂扬的、饱满而轻盈的智性生活。柏拉图有一句名言,我知我无知。求知使人无限接近生命的本质,是最高级的文明样式。阅读则是通往文明生活的捷径,是美好生活构成的必然要素,也是塑造国人精神气质的最佳手段。

阅读培育强大的学习能力,对提升民族素质,促进文化繁荣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根本意义

阅读是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依托。中华文明历经流变从未中断,在于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撑。文化复兴的前提是尊重历史,延续好的传统,传播好的文化,让民族精神的根脉在文化的土壤里越扎越深。

文字记载历史,阅读传播文明。2019年,我国共有501家出版社的24168种图书进入海外图书馆系统永久收藏。中国图书迎来了世界出版时代,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著作,大批中文主题图书实现多语种版权输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今天,人们很容易通过阅读实现跨地域、跨文化的信息互通,打破语言文字的壁垒,把世界带到自己面前。

书籍记录了文明成果,书写了文明发展史。阅读建立了我们与历史、与世界对话的通道。向世界输出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是民族素质增强、具有强大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中华文化通过阅读活动而世代沿袭,并将继续发扬光大。

实现公民文化权利,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核心策略。阅读是公民最基本的文化权利,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保障。《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满足全体人民读书看报等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阅读。

以阅读为抓手,建立全覆盖、普惠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出实在的惠民工程、多样的利民举措、丰富的便民活动,能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标准化、均等化,使每个公民都拥有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和文化选择的权利。

我国扶贫工作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教育的重要性。阅读为公民提供最基本的学习权利,通过阅读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学习条件,营造文化环境,是摆脱贫困的根本,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推动全民终身学习,阅读是最好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大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把全民终身学习列入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发展愿景包含了要成为一个人人都识字的世界。朱熹《性理精义·行宫便殿奏札二》有言: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人的可持续发展靠阅读和学习,阅读是最好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民族的阅读状况和学习能力,是民族素质的最直接体现。文化中国,不仅是知识中国,也必然是学习型中国。打造一个崇学善学、充满书香的社会,是全民阅读和终身学习的共同愿景。

书香中国是中华民族文明昌盛的最诗意的表达。建设书香中国,从阅读开始。

(本文摘编自2020423日《中国文化报》,原标题为《文旅中国:文化中国,从阅读开始》)

责任编辑:张 宁

【加入收藏】    【打印此文】     【关闭】
分享到:

本社地址:南京市建邺路168号4号楼 邮编:210004 电子邮箱:qz@qunzh.com

办公室电话:(025)8321981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5)83246532,(025)83219815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https://www.12377.cn

Copyright @ qunz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群众杂志社版权所有 苏ICP备1021847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80001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