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发挥文艺培根铸魂、引领风尚的作用,不仅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需求,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代诉求。进入新时代,江苏文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快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文艺力量。
构筑文艺高地,助力文化建设高质量
2018年,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将江苏文化强省建设目标丰富提升为“三强三高”,提出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追求的不仅仅是精品力作的累累硕果,更关键的是要培植出一片能推出精品、结出硕果的人才森林,更基础的是要培育出一方出人才、出影响、出效益的文艺生态土壤。2019年8月,省委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构筑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从思想引领、组织推动、人才培养、平台打造、阵地建设、评论引导、传播推广等方面,组织实施7大行动计划、23项重点举措,明确了高地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此后,由省委宣传部牵头,部门协作、省市联动,深入实施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创作计划和“剧美江苏”电视剧扶持计划,落实推进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和紫金文化人才行动计划,把文艺工作纳入设区市考核评价体系,不断推出一批兼具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质的文艺精品,不断壮大领军人才强、艺术门类全、梯队层次完备的“文艺苏军”,不断优化引导性强、显示度高、影响力大的活动平台体系,为江苏文化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能助力。
打造精品高峰,担当培根铸魂使命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优秀文艺作品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为筋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血肉,通过精彩的故事、鲜活的语言、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旋律,让承载的价值观“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进入新时代,江苏文艺始终秉持“文以载道”的优良传统,启动建设江苏文艺创作题材库,科学编制文艺创作重大题材、重点项目规划,创作推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近年来,江苏连续推出《运之河》《郑和》《鉴真东渡》《拉贝日记》《周恩来》五部原创歌剧,每年创作生产近百部原创优秀戏剧、影视剧作品等,以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特质,在全国各类重大文艺评选评奖中频频赢得荣誉。比如,话剧《雨花台》、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儿童文学《因为爸爸》、歌曲《蓝天下》等先后入选全国第十四、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淮剧《小镇》、苏剧《国鼎魂》相继荣获第十五、十六届“文华大奖”,电视剧《于无声处》《雪域雄鹰》《父亲的身份》《最后一张签证》《春天里》等接连登上央视一套黄金档……这些作品在广泛的传播展示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声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春风化雨般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情操,不断引领、支撑和滋养着人们精神世界的建构。
建强文艺苏军,引领新时代新风尚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主动承担使命责任,自觉做好社会表率,努力以优秀作品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庆祝建党95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及江苏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中,江苏文艺工作者始终以高度的使命自觉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参与系列大型专题文艺演出,创作推出一大批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文艺作品。比如,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他们“艺”“医”同行、共同战“疫”,创作推出4万多件文艺作品,并积极参与“致敬江苏援鄂白衣勇士”书画创作赠送活动和“逆行者之歌”致敬白衣勇士慰问演出,在全社会唱响了主旋律、弘扬了正能量。在紫金文化奖章评选表彰、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实施推进和紫金文化英才优青遴选认定中,江苏聚焦德艺双馨,倡导“三讲”、抵制“三俗”,以超常规举措、高标准要求,引导文艺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家。在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中,动员和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作为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广泛开展以“采、创、送、种”为主要内容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从而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生动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
推进文化惠民,满足美好生活新期待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始终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实现好,对更加多样、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满足好,是江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进入新时代,江苏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全面保障人民文化权益,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在“送文化”上,强供给、提质效,不断强化文化惠民的精准性,扩大覆盖面、提高到达率。一方面,打造文艺展演展览展示品牌平台体系,以紫金文化艺术节综合性活动平台为龙头,以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紫金合唱节、南京森林音乐会等专业活动平台为支撑,以各地文化品牌活动为基础,不断畅通文艺供给与群众需求之间的通道,推动优秀文艺作品常年常态与人民同行、为群众共享。另一方面,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工作,省市县三级联动,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征询机制,实行点单式、订单式服务,每年元旦春节集中举办文化进万家活动,组织优秀戏曲作品进校园、进乡村,定时定点将万余场文化活动送到社区校园、送到基层乡村。在“种文化”上,激活力、增能力,不断强化基层文化的内生动力和自办能力。组织群众文化“百千万”推选活动,以此为示范和带动,通过推选认定带动群众文化工作提升,激发基层文化工作活力,打造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和团队,提升群众自办文化能力。深入开展“结对子、种文化”活动,动员组织全省文艺工作者开展面向基层的文艺志愿服务,组建各文艺门类的文艺志愿服务小分队,在徐州马庄等地建设乡村文艺志愿服务示范基地,广泛开展省市文艺家与基层文艺工作者结对共建活动,激活了基层文化的一池春水,增强了群众文化的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孙秋香